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广东梅州公安推进文化强警工程提升综合实力

2016-12-08 14:05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黄琴
字号  分享至:

  “岭南名城梅州,警营文化全面推进,文化励警、文化惠民,硕果累累……”9月28日,在全国公安文联吉林四平现场会上,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安铁军高度评价了广东梅州公安文化建设的成效。

  此次会议上,作为广东唯一受邀作经验介绍的梅州市公安局,讲述了客家文化与公安政治工作、与平安建设融合发展的做法,再一次以“文化之乡”的影响力,刷新了全国同行对山区公安文化建设的印象。

  以文育人 唱响主旋律

  “面对身绑炸药的悍匪他毫不畏惧,为了车上47名无辜群众假扮成镇干部与劫匪‘谈判’,并被当作人质一起劫往广州……”12月2日晚,五华县公安局民警朱远婷还在舞台上进行排练,动情地讲述着五华县公安局民警曾妙龙生前的故事,准备在全市进行巡回演讲。

  这只是梅州公安文化建设中“五个一”工程其中的一个片段。梅州公安传承红色文化传统,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贯穿公安文化的主线,作为文化育警的首要任务。该局每年坚持由“一把手”为新警上好从警第一课,以“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引导人;办好“一场故事会”,举办主题演讲活动,用典型的榜样激励人。同时,通过排练“一台励志戏”、组织“一次文化沙龙”、开展“一次红色教育”,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信仰转化为指导行动的文化自觉。

  梅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陈俊钦说:“公安文化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具体表现。梅州公安充分发挥党委对文化工作的主导作用,把以德育人、以文育警作为建设过硬公安队伍的具体抓手。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将文化工作统一到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保证了公安文化不偏不空不虚、更好地服务于队伍建设。”

  每逢节假日,民警的手机都会收到由督察部门发送的短信,如“酒杯一端、纪律忘干;酒后醒来、回头无岸;一家老小、寝食难安;政治前途,一并玩完”……这些信息大部分来自民警自编的“微民谣”,以调皮的口吻、设身处地讲述了违纪的危害,让民警远离“高压线”。

  “用文化来承载教化的功能,比生硬的说教更能收到好的效果。”梅州市公安局梅江分局监督室教导员刘凯江深有感触,“以往节假日,都要通过发文件要求民警遵守各项禁令,容易引起民警的逆反心理,自从有了‘廉政文化微平台’,民警能感觉到组织是为他们着想,也就自觉遵守禁令了。”

  以文感人 提升亲和力

  “化碧三千万,啼红七十年。”去年9月,在南京举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楹联大赛中,这幅来自梅州民警肖靖海的作品获得了甲组金奖。肖靖海说:“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对个人成长很重要,无论是对兴趣的培养还是创作的灵感,都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功效。”

  记者走进梅州市公安局办公楼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米文化长廊”。在电梯前室、走廊过道,更随处可见民警书写的古典诗词和哲人格言,处处渗透出文气沛然的书香气息。去年,中华诗词学会的专家组来梅州调研,高度评价“公安文化长廊”是梅州创建“中华诗词之市”的一大亮点。

  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梅州公安专门制定了培育“百名文化专才”的摇篮计划,并向省级以上文体协会推荐优秀人才,先后培育了中国书协会员王灵龙,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广东省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罗雄和首届全国公安摄影比赛金奖获得者何志林等一批“文人墨客”。目前,该局已建立有98人的公安文化人才库。通过他们的带动影响,80%的民警参与了文体社团,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接受文化熏陶,愉悦身心。

  梅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公安文联主席李昌龙介绍:“梅州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是局党委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却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据了解,该局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多万元,对文学、书画、摄影、收藏鉴赏、警体等13个文体社团下属的近百个文化项目予以全额保障。

  邓兴卓是梅县区公安分局的一名派出所民警,他不仅是公安文联文学专委会的会员,还是梅州公安《青少年警讯》周报中“小邓说法”的专栏作者。“在基层接触了很多留守儿童,也亲手办理了很多与青少年有关的案件,有很多体会。于是就尝试着向报纸投稿,没想到竟然发表了,那种成就感成为我不断写作的动力。”谈到如何从基层民警成长为警营中的“文豪”,邓兴卓有些腼腆。

  据了解,《青少年警讯》一直坚持以民警供稿为主要来源,组建了覆盖全市基层所队的通讯员网络,使报纸的大部分作品源自一线、反映基层文化。同时,通过出台《优秀通讯员表彰奖励办法》,使基层民警在办案之余,能够从作品发表、受到奖励的过程中收获文化创作的成就感,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创作中来。

  梅州公安在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成功创新的《青少年警讯》主编王冠国说:“客家人有着崇文重教、关爱子女的传统。于是我们将公安文化的外延向青少年群体伸展,把创办16年的《梅州公安报》改版为《青少年警讯》周报,使报纸同时兼备了警营文化和校园法治文化的功能。”

  据悉,该局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门用于报纸的编印,并向全市中小学免费赠阅。报纸发行以来,该市未成年人涉罪率从创刊时的13.4%,下降到3.1%。著名作家余秋雨专门为报纸题词:“正义的力量,青春的阳光”。

  以文促安 增强软实力

  “平安建设短期靠重典、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陈俊钦认为,要把公安文化建设与平安建设融合推进,通过增强软实力,提高公安机关的综合实力。

  8月12日,梅江区西阳镇白宫市场两名村民因琐事发生纠纷,其中一名谢姓村民一度持刀对峙。情急之下,村民在报警的同时请来了当地的族长何伯,何伯从宗族祖训和道德伦理入手,对双方进行劝解,终于使两人握手言和。

  在梅州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族长这样的角色。基层民警通过对客家文化传统的了解和掌握,与族长在基层治理方面形成共识。平时村民之间发生一些小摩擦,族长都会主动配合民警调解斡旋、化解矛盾。

  为了推进公安文化更接地气、与地域文化融合,梅州公安还组建了“新围龙文艺分队”,编排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等说唱节目,送戏下乡,邀请群众共同表演。通过文化搭桥,把客家人守望相助的传统演绎出来,鼓励群众参与社会治安。仅今年该局就围绕“飓风2016”专项行动,举行防范打击盗抢骗宣传活动26场。

  10月19日,由民警和热心市民联合拍摄的14集情景剧《千骗一虑》正式登录梅州电视台,并在网络媒体同步上映。播出当晚,电视台专栏节目收视率就创下全年新高。据了解,为了应对当前高发的电信诈骗形势,梅州公安将防骗知识、本土文化和幽默元素融合在一起,采取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将防范技巧包装为影视文化,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防骗意识。调查显示,节目播出一个多月以来,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52%。

  梅州公安一方面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推动打防水平提升;另一方面丰富战线文化载体,既有创下地市警视专题持续播出时长之最的《梅州公安》电视专题片,又有坚持24年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蓝盾之声》电台节目,还有《把剑长歌》《警行警摄》《梅州警察》《嘉应文学·梅州公安专号》等26种文化作品,进一步提升社会对平安梅州的共识。

  记者了解到,通过文化的影响带动,平安梅州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梅州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连续4年蝉联全省第一,并被评为“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和“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相关报道

"渝北最美警察":女民警下水徒手疏通管道

她原本想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可她觉得,自己的朋友圈只五六百人,太少了,她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这个“渝北最美警察”。

环保部原司长受贿获刑6年 受审称过分看重朋友感情

记者昨日获悉,北京市二中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熊跃辉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60万元。

367家景区被查反映出金色"A"字招牌当名副其实

国家旅游局发布重磅消息,全国367家景区受到查处,107家景区被摘牌,其中包括55家4A级景区。

“天眼”下那抹蓝

“天眼”之下,七年的光阴已静静地流淌而过,曾经的波澜已经刻进了他们的心底,成为他们的珍贵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