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玉溪集中排查整治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突出问题,确保全市消防安全形势平稳。
防控不怠慢,井井有序
玉溪市文化局、市消防支队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通知》,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市10个县(区)均在第一时间向政府领导进行专题汇报14次,迅速成立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全面分析评估本地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形势,制定针对性方案,由文物管理部门牵头开展调查摸底工作12次,排查隐患142条。
民综、文物等部门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定期向公安消防部门通报火灾隐患信息,加强动态监管和信息互通,对构成重大火灾隐患的,及时向当地政府书面报告;定期召开联席会、调度会、座谈会等,研究解决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重大问题;实行火灾隐患函告制度,消防部门针对排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全部以书面形势函告市文化、旅游等部门,要求其加强行业监管,督促整改隐患。
针对大型文物古建筑群,依托消防大队、文物管理单位、派出所、专职消防队,建立“四道防线”,探索区域防控模式,建立重点防控区一般性火患整治区,一旦发生火灾,围绕火点由专职消防队及派出所向外迅速形成防线;会同住建部门共同研讨传统村落消防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将消防安全纳入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结合当地民族特色,率先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建设、消防通道纳入到村庄建设规划中。
整治不止步,环环相扣
在文物、旅游、宗教等部门内部建立由5至7人组成的消防安全巡查分队,开展防火巡查16次,整改隐患28条,并在不间断的日常排查整治基础上,定期对一些隐患容易反复的单位开展细致的“回头看”活动;在通海秀山公园、新平龙西世族庄园等省、国家级文物建筑安装视频监控,接入玉溪城市安全监控网络,通海县投入250余万元的进行秀山文物古建筑群消防改造。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行之有效的“一项一策”文物消防安全防控体系;将每个文物建筑单位的基本情况、消防设施现状、组织管理机构、应急疏散预等制成电子档案,拍摄照片300余张,建档400份;充分利用天然水源,在文物建筑的适当位置修建消防水池,铺设消防管网。依托微型消防站建设,分别配备1台手台机动泵、10具灭火器、20盘消防水带、2支水枪、8套个人防护装备。
加强89支乡镇志愿消防队伍和农村志愿消防队伍建设,组建30支消防巡逻队,在人流量较多的大殿、燃放鞭炮的场所等地方派专人值班看守;督促全市30家国家、省市级文物单位,不定时对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等进行仔细排查,对各单位内的僧、尼和管理人员等进行分组编排,成立日常巡防小分队,落实24小时流动巡防制度。成立3支技术服务队,对文物建筑单位和古城改造施工现场实行上门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突出消防安全问题。
保障不马虎,层层把关
玉溪市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一项一策”验收工作组,采取实地检查,核实人员、查验装备及设施、查阅档案、现场提问等,深入全市各地,对文物古建筑“一项一策”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支队、大队和基层派出所依托“96119”火灾隐患举报投诉电话,将涉及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火灾隐患举报投诉纳入重点督办的案件,对核查属实的,严格督促隐患单位进行整改。
各地深入文物建筑单位进行现场调研,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预案;采集周边道路、水源信息,并有次序的组织中队官兵分别进行有预案、无预案演练和低温、缺水情况下的拉动演练12次。
联合公安、民政、文化等部门,在各文物建筑单位周边的农村、社区主要街道设立消防安全警示牌和宣传栏36个,向群众发放消防宣传图册1000份,发动100名消防志愿者向游客讲说注意事项;对文物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负责人及巡防小分队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23次,开展14次灭火逃生疏散演练;利用景区广播连续播放消防安全提示信息400余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