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近日,江苏省沭阳县公安局在省公安厅、宿迁市公安局的指导下,经过近4个月缜密侦查,破获一起公安部挂牌督办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捣毁一个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46名。
QQ群发布小广告,公然兜售公民个人信息
“在各类贷款、银行的QQ群里公开询问是否需要个人信息资料,明码标价进行售卖。”今年2月,宿迁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发现一个可疑的QQ号码,不断在各种QQ群里发布广告,公然兜售公民个人信息。民警立即对这个QQ号码进行调查,发现使用者黄某在沭阳,掌握着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宿迁市公安局立即将这一重要线索通报给沭阳县公安局。沭阳县公安局随即开展侦查,将犯罪嫌疑人黄某抓获归案。
“我是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能搜集个人信息的软件,按照要求缴纳了几百元的会员费后,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并下载公民个人信息,然后在网上售卖……”在事实面前,黄某对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供认不讳。黄某交代,他和弟弟两人在几个月时间就非法牟利两万余元。
民警根据该软件的相关信息追本溯源,很快锁定了湖南某科技有限公司。在进一步调查中,民警发现犯罪嫌疑人黄某使用的“某宝”软件后台数据库内存有几千万条公民个人信息。由于信息类别多样、分布范围较广、涉及人员较多,经研判串并,民警分析该公司应该就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窝点。
循线追踪,发现一个庞大的侵犯公民信息网络
为迅速查清该团伙的违法犯罪事实,江苏省公安厅、宿迁市公安局网安部门先后4次安排侦查人员赴湖南开展工作,查明湖南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基本信息,固定了该犯罪团伙的违法犯罪证据。
民警查明,湖南某科技有限公司自行开发“某宝”软件,并在互联网上搜集公民个人信息添加至公司服务器。公司业务员经网络电话或企业版QQ以收取费用形式吸收会员,向下线贩卖软件使用权。会员登录软件后导出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售卖,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
由于案情重大,涉案人员多、涉及面广,经逐级上报,8月29日,该案被公安部列为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第二批挂牌督办案件。
联合作战,端掉特大侵犯公民信息犯罪窝点
在逐步摸清该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和营销模式后,沭阳警方决定收网。10月6日,沭阳县公安局对抓捕、押送等工作进行了严密部署。10月9日,沭阳县公安局组织多个警种共70余名警力组成“联合抓捕行动组”于当日夜间赶到湖南。
“抓捕,肯定要选择有利的时机。一般公司早上上班后,老板会安排一些工作,或者在一起碰个头。我们考虑,早晨这个时间人员比较齐,肯定能把主要犯罪嫌疑人抓获。”沭阳县公安局负责人说。
10月10日上午,80余人的抓捕小组分批进入写字楼,在该公司相邻的楼层进行蹲守,待公司人员集中后实施抓捕。在湖南警方的配合下,沭阳警方一举摧毁了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4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现场缴获电脑50余台、手机60余部、服务器11台。
据犯罪嫌疑人范某交代,2014年初,他与其他3名校友联手创业,注册了这家科技公司。公司前期发展并不顺利,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开发的软件只是个搜索工具,不提供存储,就是点对点实时搜索。2015年,大数据开始火了起来,他们开始出售公民个人信息。自此,公司“业绩”逐年上升。截至案发,他们已经搜集整理各类公民个人信息3000余万条,发展会员4000余名,非法获利400余万元。日前,部分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相关链接——
本案三大特点剖析
一、公司化犯罪,组织架构齐全。该团伙以公司形式,共设有6个部门:总经办,负责公司业务及财务;研发部,负责平台研发;市场部,负责联系外部业务;运营部,负责公司具体运营事宜;客服部,负责客服及会员的售后工作;销售部,通过电话、网络等各种渠道推销“某宝”软件。
二、研发软件,自动抓取公民个人信息。嫌疑人研制的软件是一款会员制软件,可以根据会员需要自行设定关键词查询个人信息并导出软件。通过侦查发现,该公司数据库信息量为3000余万条。公司获取公民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公司研发的插件“获取”一些网站公开的个人信息;二是“某宝”软件在线搜索并整理各大网站上的公民个人信息。
三、发展下线会员,公然贩卖信息。犯罪嫌疑人在网上发布信息,公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急需个人信息的人员只要交498元便可成为公司会员,就可以利用公司研发的软件搜集信息,然后再利用网络进行售卖。该公司共发展会员4000余名,涉及29个省区市。(赵家新 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