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司法救助插上“e”翅膀
青岛市北:大数据、标准化实现精准救助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检察官近日在接到市民于某的司法救助申请后,引入大数据、标准化研判机制,准确计算出了于某所受损失及应救助的合理数额,使于某顺利拿到了7万余元救助金。于某对该院的做法充分认可。
这是市北区检察院为顺应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要求、在司法救助工作中引入大数据、实行标准化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3年初,针对传统“输血式”司法救助模式难以根除信访隐患的实际问题,市北区检察院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标准化救助”方式,通过制定《关于开展司法救助工作的办法(试行)》《涉检信访救助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司法救助模式、救助程序、救助渠道和资金管理等问题,逐步建立起集经济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协调救助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救助模式。对案情复杂、涉及部门较多的救助申请,该院还建立了救助评估机制,邀请相关单位及第三方组成救助评估小组,对申请人的劳动能力、生活状况、过错程度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以此作为救助与否的依据,并在必要时开展公开审查。
在标准化运作的基础上,该院今年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在司法救助工作中引入大数据,依托网络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涉法涉诉当事人大数据系统和信息库,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实行电子化动态管理。
对内,该院定期组织公诉、侦监、民行等业务部门对所办案件进行梳理排查,确保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当事人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并得到及时更新;对外,该院与公安、法院、司法、劳动人事、社保、街道等单位建立起数据对接和共享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当事人信息纳入信息库。
据统计,该院近年来通过大数据系统筛查案件5000余件,将36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纳入救助范围,共发放救助款48万余元。(记者 王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