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上海电子警察识别闯红灯压实线等17种违法行为

2016-11-11 14:46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闵玥
字号  分享至:

  

      8时,浦东交警支队机动大队民警金军打开“事件监测系统”,凌晨时分一辆大卡车违法驶入中环高架的画面和车牌信息赫然在列:“过去交警查处这样的违法成本很高,现在借助科技创新,‘难题’就不难了。”

  目前,上海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30万辆,警力显得捉襟见肘。上海大量引入科技手段改变这一矛盾:大数据系统让交警执法更精确;多功能“电子警察”全天候让各类违法无所遁形。在这一次上海交通大整治中,“非一线”警力,也通过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站到了城市交通治理“一线”,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数据系统引导精确执法

  金军所说的“事件监测系统”,前端是基本覆盖浦东内环、中环浦东段和华夏高架整个区域匝道的72个高清电子探头,大型货车违法驶入将无所遁形。而后台程序还会对探头捕捉到的画面进行行为分析:“比如车辆驶过,画面中出现了原本没有的东西,系统就会判定存在抛物嫌疑。”

  每天,金军和同事都会将系统自动识别、生成的信息打包下载,再放入大数据库对注册在浦东的货车逐一比对,其余车辆则由人工比对,最终将涉嫌违法的车辆挑出来,由事故部门开具违法行为告知书。5月25日试点至今,已有1800余起大型货车违法闯禁行为被发现。通过大数据分析违法车辆信息,不仅提高了用警效率,交警还会直接找到违法多发的运输单位,“点对点”展开法治教育。

  试点之初,系统每天要拍到十几辆卡车闯禁,如今一天最多两三辆。对于金军和同事来说,大数据另一大好处是破解了一些困扰已久的执法难题。比如查处“克隆车”:过去主要依靠被套牌车主发现异常后报案,或是交警执法时偶然发现,属于“被动式执法”。如今记者在警用大数据平台看到:感知“非常状况”后,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

  这样的大数据系统已在全市应用。“电子警察会自动扫描经过车辆的车牌,与数据库内的车牌数据进行比对。”上海交警总队事故防范处民警吴皓说,如果出现重复,就说明存在“套牌”嫌疑,如同系统内找不到,就说明使用了假牌或已报废号牌。

  构建非现场执法网络

  8时15分,浦东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中环线金科路匝道处通往地面的两条车道已有车辆积压,却几乎没有车占用另外两条车道。

  去年今日,大屏幕上的画面是另一番景象:后方车辆纷纷占据旁边两条车道,行至匝道处再连续变道插队,导致四条车道全部被下高架的车堵死。“这是典型的因乱致堵。”金军告诉记者,大整治伊始,浦东交警针对这样的10处违法易发路段安装了能同时拍摄多项违法的电子警察,现场还配备公布违法号牌的电子显示屏。如今,这里的违法率下降了近40%。

  交警和技术人员选择好安装位置后,这些电子警察以摄像头监控画面为蓝本建构出比对模型,后台系统模拟出各类违法行为的“虚拟禁区”,车辆一旦闯禁,就会诱发拍摄。大整治中,上海积极推动1.8万套电子警察安装,一套电子警察设备能识别闯红灯、压实线、逆向行驶、违法停车等17种违法行为,基本涵盖常见交通违法。

  让守法者获得“规矩红利”

  10时,大屏幕上罗山路、锦绣路南进口处左转弯车道排起了百米长队。这时,旁边几乎没车的直行车道,前方显示屏上字幕由“直行”转为“左转”,后续准备左转弯的车辆径直驶入这根车道,缓解了左转车道的压力。

  这是浦东正在试点的“可变车道自适应翻转功能”——根据道路车流量自动变换车道方向。“我们设计了一整套程序,根据监测到的车流数据,先调整信号灯时长,如果还有积压就改变车道方向,均衡各方交通压力。”民警姜允侃说,目前,这一路口通行效率提高了至少20%。

  为了让这些科技手段真正发挥作用,姜允侃和同事们先查阅和统计了历年交通数据,再调研驾驶员意愿和路口交警指挥习惯,根据路口实况综合计算出合理的调整范围,再对数字进行手工微调:“计算的数据是理想化的结果,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的调整。”

  让姜允侃乐此不疲的原因,在于他希望为守法者创造更好的通行环境:“我们好不容易通过严管严罚初步建立起驾驶员的守法习惯,应该打造更好的交通环境,让驾驶员感到守法确实值得,这样的守法才会更长久、更稳固。”

  不少市民表示,对交通治理中的科技创新乐见其成:“科技手段投入增加,违法在变少;违法减少,科技手段就更加有用。”

  另据劳动报报道,上海交警试点利用声呐技术抓拍违法鸣号显成效。

  电子警察不仅能抓拍开车打电话、闯红灯、乱变道,还能锁定违法鸣号者,记者昨天从交警部门了解到,今年9月,上海开始试点利用声呐技术抓拍违法鸣号,通过这一举措为现场人工执法提供辅助,锁定违法证据。该技术试点近两个月以来,辖区内试点路段日均捕获数在30起左右,受到警示作用影响,申城违法鸣号行为数量也有所下降。

  声呐科技结合现场执法

  昨天,记者来到延安中路华山路路口,这里是静安区繁华的商业区域,加之又有延安路高架的闸道口,因此天天车流不息。虽然天空中下着雨,但车辆通行基本良好,一辆辆机动车有序地排着队缓缓向前行驶,听不见因为早高峰高密度车流而产生的违法鸣喇叭现象。

  然而,就在两个月前,这里的乱鸣号曾一度引发交警集中整治,还有驾驶员因为恶意鸣号受到处罚。这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一套全新电子警察抓拍技术,路口醒目的黄色警示牌就是最显著的成效,上面标志着“电子警察抓拍违法鸣号”几个字,同时,这块显示屏一并将涉嫌违法鸣号的车辆车牌信息予以公布。这就是目前上海正在试点的科技新举措:利用“声呐技术+现场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查处违法鸣号。

  拦截抓拍让证据说话

  据上海交警部门统计,9月21日至11月6日,延安中路华山路声呐抓拍系统共捕获违法鸣号行为1380起,平均每天30起,辅助民警处罚100余起。

  因为有了确实的证据,也让不少违法鸣号者心服口服。11月6日14时33分许,一辆沪牌小型客车经过该路口时违法鸣号,被抓了个正着。车主杜先生下车后辩解称,前面多辆车滞留路口,或许有其他车主为了提醒按了喇叭。交警当场出示了声呐技术拦截抓拍后显示的画面。画面中,发出鸣笛的移动车辆呈现特殊颜色的“波纹”,同时清晰地显示车牌号码。最终,在证据辅助证明下,杜先生承认的确按了喇叭,并接受了处罚。

  记者了解到,机动车违法鸣号查处一直存在较多难处,声源无法精确定位,民警往往无法直接对车辆予以取证。而作为现场执法的辅助手段,声呐技术在抓拍到违法鸣号后将会从现场截取6张照片,其中既有现实鸣笛车辆整体“波纹”的全景照,也有该车车牌特写图,这些照片都将第一时间传送到技术后台,便于交警在数据库中找寻到涉嫌违法鸣号的车辆,提供辅助证据。

  整治7个月违法量下降

  申城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开展已经过了7个多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显现。市民群众普遍反映,上海这座城市安静了、机动车通行有序了、文明礼让人的现象多了。

  大整治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27%、13.62%、46.69%,其中,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超速行驶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70.73%、65.08%,非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违法占道骑行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65.22%、42.5%。

  据市交通委综合评估,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1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

相关报道

中国开展国际执法合作 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警方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务实执法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同国际刑警组织、联合国等国际和区域组织 ...

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及颁奖礼新闻发布会

11月11日,“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及颁奖礼”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

王文军案:让情义的归情义 让法律的归法律

再多的言语也无法扭转王文军面临的刑罚。让情义的归情义吧,我们痛心、惋惜;让法律的归法律吧,我们尊重、敬畏。

小名牌背后的大转变——检察官"挂牌"大家谈

在推进司改过程中,北京市检察机关在优化后的各机构挂上新名牌,很多办公室的门口,也挂上了检察官个人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