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山东省海阳市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创新实施特殊人群管理“三个四”工作法,持续加大了帮教、安置、救治、管理力度,有力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一、理清思路,搭建实体服务新平台。出台了《关于深入做好特殊人群服务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成了“四大中心”。一是社区矫正服务管理中心。投入260余万元,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中心,下设入矫正宣誓室、法制教育室、检察工作室、远程监管室,对矫正人员实行统一接收、建档、监管、改造、安置。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中心。在全市36所中小学校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心,通过开辟成长课堂、德育长廊、法制园地、健康心苑等,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感化、法制教育和心理矫治,2015年以来,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同比下降了32%。三是残疾人员服务管理中心。设立残疾人员托管康复中心,聘请医疗工作者、精神病治疗专家和社会志愿者,对重度残疾、精神病患者进行集中托管、统一收治。四是重点人群法制宣教中心。建立集科学普及、法制教育、思想引导、心理矫治于一体的宣教中心,加强对邪教练习者、信访老户、高危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转化挽救,消除不稳定隐患。
二、顺势推进,创新综合治理新举措。创新了“四个模式”。一是创新人员管控模式。免费为所有社区矫正人员配备了手机,加强定位管理,群发普法短信。投入30余万元,建成远程监管中心,实现GPS定位与天网工程“两网融合”,有效消除了监管难点。去年以来,对8名违规人员进行了告诫。二是创新心理矫治模式。采取经济补助、政策激励的方式,在教师群体中培养71名心理咨询师,与12名社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组团矫正,定期到学校、社区对重点群体、问题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和行为矫治。今年以来,共为262人提供了心理咨询和矫治服务。三是创新救治救助模式。将救助救治列入市政府惠民工程,每年设立160万元信访救助资金,对特困当事人进行救助;设立120万元医疗救助资金,对640名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药品或进行集中收治。四是创新回归引导模式。建立就业技能培训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了7处安置和就业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开展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资金帮扶。今年以来,已开展培训552人次,帮扶资金20余万元,帮助232人实现了就业。
三、建章立制,凝聚齐抓共管新合力。健全了“四项机制”。一是健全定期排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定期筛选、流动排查制度,先后对2314名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精神病患者、问题青少年、吸毒人员等建立了档案台账,全部纳入监管视野,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健全动态管控机制。对重点人员逐人落实教育帮扶队伍,实行动态监控、颜色管理,全面做好思想引导、法制教育、困难帮扶、就业安置、救助救治等工作,全市重点人员漏管失控率连续三年为零。三是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在镇区街道和职能部门设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构,把特殊人群监管治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单位,列入综治工作考核目标,加大奖惩措施,对因监管不力引发重大稳定问题的,予以一票否决。四是健全联席共管机制。建立季度调度例会制度,定期通报特殊人群管控治理情况,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安排部署任务措施。去年以来,先后召开联席会议6次,制定工作意见4个,有效推动了特殊人群服务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