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问题 适应新环境 力求新突破
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基础建设
今年,辽宁省盘锦市要求把基层基础做实,在完善镇级体制、村屯(社区)建设、网格化管理、基层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
而在创新中,也遇到不同的困难,盘锦市各县区积极应对新问题,破解一个个难题,盘锦社会管理创新在前行。
适应新体制
为了提高服务效率,盘锦市今年年初提出街道(镇)党政工作机构改革。
按照“7+3+1”模式设置,即设置7个内设机构、3个事业单位,同时可根据镇各自实际情况灵活设置1个工作机构。其中,镇党委工作机构按“2+1”模式设置,即党群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和党建中心;镇政府工作机构按“5+2”模式设置,即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服务办公室、宜居乡村建设办公室、财政所(核算中心)和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党建中心和网格管理服务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各镇原有涉农事业单位除水利站外全部撤销,并入新设置的农业服务中心中。
其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要求必须设置的机构,采取在工作机构加挂牌子的方式解决,同时要定岗定责落实到人。县城所在镇不设宜居乡村建设办公室,设立城镇管理办公室,兼具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职能。
街道机构设置为:街道党政工作机构按照“5+2+1”模式设置,即设置5个内设机构、2个事业单位,同时可根据街道各自实际情况灵活设置1个工作机构。其中,街道党工委工作机构按“2+1”模式设置,即党群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和党建中心;街道办事处工作机构按“3+1”模式设置,即综合办公室、社会服务办公室、城市管理办公室和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党建中心和网格管理服务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其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规定要求必须设置的机构,采取在工作机构加挂牌子的方式解决,同时要定岗定责落实到人。涉农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兼具宜居乡村建设工作职责,事业单位参照镇事业单位设置。
为此,兴隆台区以“项目化”方式,明确了35项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了主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权力和责任,是治理的核心。权力责任明确,治理才能到位,效能才能提升。兴隆台区首先围绕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着眼于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优化服务,推进各中心城区街道党政机构职能的整合。中心城区街道党政工作机构按照“5+2+1”模式,对机构进行精简整合,将各中心街道原有的党政机构打散重组,重新设定岗位职责,整合业务。兴隆台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李庆告诉记者,街道党工委设置了党群办、综治办和党建中心“2+1”工作机构,并组建了街区党委,用一根红绳串起了驻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企业,将与区域本无隶属关系的各类单位和组织纳入到区党委中,将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街道办事处设置了综合办、社会服务办、城市管理办和网格管理服务中心“3+1”工作机构。兴海、兴盛两个涉农街道成立了农业办。一批年轻优秀的干部成为负责人。
适应新系统
近年来,盘锦市各县区网格化管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县区、乡镇、社区(村)三级网格管理也建立标准化、信息化平台。
在盘锦,有的县区虽然平台搭建起来,但网格管理中心还存在有待完善、硬件相对滞后、人员对新体系还需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在盘锦市大洼区,如何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如何利用新平台开展便民服务等问题,摆在了大洼区综治办面前。大洼区综治办副主任刘志山告诉记者,部分街道(镇)和社区(村)承接下发权限的承载能力不够,工作人员需要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方式。于是大洼区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从综合素质到业务能力全面培训,特别是对社区(村)网格管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综合利用新平台实施网格化管理和便民服务的能力得到提高。各街道(镇)根据实际,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分门别类地组织业务和技能等专项培训。
辽东湾新区组织业务部门、专业培训队伍深入街道(镇)、社区开展党建、网格管理服务、服务事项办理等培训,切实提高管理服务业务水平。
网格管理平台对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培训,网格员也知道自己如何做,怎样做了。兴隆台区创新街道鹤乡社区划分了4个基础网格,网格员每天走访在辖区中,与居民打交道,处理如房屋漏水、邻里纠纷、井盖、路面的破损等大事小情。网格员深入辖区,排查路面、牙石、道板、草坪、井盖的破损及树木缺失情况,并研究讨论怎样把小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走访排查辖区的乱摆乱放,私搭乱建、车辆违停等现象,及时与业主沟通、解决,为创城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时网格员还要带着笔记本,巡查时把发现的问题随时记录,随时拍照,随时上传。网格员在辖区为居民宣传法律知识,要做到每个公民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提高辖区居民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前不久,为了东门商网改造的顺利进行,网格员一次次地走访入户,耐心细致讲解沟通,工程建设得到业主的理解和支持。东门商网的改造刚完成,光纤改造又要施工。两次施工会给网点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网格员耐心跟业主沟通。化解了矛盾。
盘锦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国丹说,全面提高基层政法综治维稳干部政治业务素质是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盘锦市各级政法综治维稳干部在当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的同时,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认真履行职责,做了许多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得到了人民群众认可。同时,也不能否认,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要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广大政法综治维稳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要通过教育培训,优化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广大政法综治维稳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平安盘锦和法治盘锦建设再上新台阶。
适应新形势
体制变新,改变了人们原来的工作方式和习惯。
最初,双台子区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对本职岗位工作职责理解不到位,一时还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但是,改革的步伐不给人们留出太多的适应时间。双台子区在完成社区(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按照街道(镇)岗位设置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街道(镇)包括网格管理服务中心每个岗位的责任任务,完善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办事效能,增强全局上下抓改革工作落实的主动性,形成分工合理、运转协调、科学高效的街道(镇)管理服务体系。
双台子区不断扩大网格化管理服务范围,构建服务管理功能完善、参与主体多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同时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担当社会责任,并且开放单位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新形势要求社区层面更注重服务群众和民主自治。兴隆台区在网格管理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新增设了AB岗,并通过下派街道事业人员、组织公开招聘等方式,配齐了社区专职副书记、网格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警务辅助人员,确保了基层“有人干事”。完成了首批符合条件的186名社区工作者转入社工编制工作,建立了社工编制人员统一的薪酬体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工作实绩考核、岗位等级晋升和退出等机制,打通了社区工作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通道,推动了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社区人员的工作热情、干劲和动力有了明显提高。
为适应新形势,盘锦市的县区进一步健全联系社会组织的方式。在大洼区,区综治办研究街道(镇)、社区(村)的工作特点和规律,选准突破口,加强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和指导,搭建社会组织参与发挥作用的平台。在10月,大洼区指导街道(镇)、社区(村)重点构建了以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为主要参与形式的多元治理体系,设计和创新多种活动载体,通过互联网、微信、QQ群、手机APP等形式,为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搭建信息平台。
盘锦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刘建忠告诉记者,在今后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中,在适应新形势的前提下,盘锦市还要立足突破,在突破中适应和创新更科学的管理机制。盘锦在网格化管理中,有的区正在进一步推动多网合一,实现职能部门依托网格化体系开展基层工作,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在便民、利民上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各类基础信息向基层开放,加快基层网上审批系统建设,方便百姓办事。在公共服务上也求突破,培育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而更重要的是加大基层普法力度,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再上台阶。
通过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如今盘锦市基层职能和机构渐渐全面优化,街道(镇)定位调整、街道(镇)机构设置优化、理顺条块关系、权力下沉、社区(村)组织构架等得到进一步完善。街道(镇)机构、事业中心岗位工作人员择优上岗,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取得突破。各区县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区县、街道(镇)、社区(村)三级网格管理实现标准化,部门县区信息化平台已经启动。同时基层经费保障也得到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