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四川成都发挥司法改革引领作用

2016-11-08 11:41  来源:四川长安网  责任编辑:闵玥
字号  分享至:

  成都发挥司法改革引领作用

  司法责任制改革+刑事庭审实质化

  四川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侍俊在成都市武侯区法院调研司法责任制和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时候指出,要巩固完善司法改革试点成果,希望省市政法各家要在强化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工作质效、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去完善试点阶段已经出台的各种政策。

  3日上午,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侍俊率领省委政法委、省高院、省检察院和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到成都市武侯区法院就成都市持续深化司法责任制和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相关情况进行专题工作调研。成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忠林,市中院院长郭彦,市检察院检察长吕瑶等出席会议,部分市州政法委及公安系统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成都市中院院长郭彦在汇报中表示,今年以来,全市法院系统以“全面改革创新年”主题实践活动为抓手,部署推进5大方面、26个板块、55项改革创新任务,引导激励全市法院善用新思路、新招数破解工作难题。截至10月底,司法责任制改革工作已圆满完成全省首批4个试点法院法官入额遴选、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兑现新的工资待遇等工作,其他18个基层法院也将全力确保12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成都市于去年2月以来在全省、全国率先探索实践的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试点继续稳步深化,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司法责任制篇

  记者从专题调研会上获悉,在完成前期司法责任制改革任务的基础上,成都市着力深化改革,探索构建了各项配套制度,既保障“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又确保法官“判得准判得公判得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努力实现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应有价值和预期目标。

  卓越法官工程培养储备人才

  去年6月,随着《成都法院“卓越法官”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成都法院系统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就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联合国内著名重点高校,从法治思维、专业素能、在职研修与学历提升等多个层次,稳步推进“卓越法官”培养工程;在院外专家学者和内部院庭长“双导师”指导培养下,全市78名青年法官通过上挂下派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据悉,成都市将力争用3-5年时间,按照院庭长的标准,培养一大批“复合型、专家型、开拓型、务实型、人文型”的“卓越法官”。

  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两年打基础”的阶段性目标。今年成都市中院首批入额的197名法官中,具有助理审判员职务、高学历的中青年法官占比达60%。

  运行机制改革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通过“制定权责清单,实现权力运行去行政化”“授权入额法官,实现案件管理组织化”“回归司法功能,院庭长办案常态化”三项措施,成都市充分吸收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成果,确保“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能真正得以实现。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提交成都市中院审委会讨论的案件仅162件,占收案总数0.66%,切实落实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改革基本要求。

  为让法院院庭长回归其司法的本职功能,院庭长办案已在成都法院系统成为常态。今年4月1日“院长开庭周”正式实施以来,全市两级法院院长半年时间共审理案件520件。

  强化办案监管确保“三个效果”统一

  为建立对司法办案监督管理的常态机制,成都市中院成立了审判管理监督委员会,定期召开办案专题会,研究解决审执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部署阶段性目标任务,宏观把控全市法院审执办案工作态势。

  郭彦在汇报中表示,为确保“判得准、判得公、判得好”的三效统一,院庭长和审判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办案系统对所有司法办案实行动态、同步、静默化管控,重点监管立案、审判、执行等关键环节拖延办案问题,真正实现了案件审理公开、透明、可控、可预期。

  据悉,截至10月,仅成都市中院就清理“结案未归档”案件19130件,两级法院上诉案件移送拖延的问题得到了较好遏制,提升了司法办案效率。

  配强审辅人员司法责任制正常运转

  为确保新的司法责任制正常运转,成都市两级法院目前正在进行增加聘用制人员、构建新型专业化审判团队、实行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剥离等探索。

  通过增加聘用制人员的方式,配足配强审判辅助人员,成都两级法院将分步实现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与书记员1:1:1的改革基本配置。武侯法院按照政法专项编制1:1.5配备聘用制辅助人员,缓解了一线法官的办案压力和心理负担;高新法院构建以法官为核心的专业化审判团队,对办案任务重的法官实行差别化配置辅助人员。高新法院法官周寓先在3名助理的支撑下,截止到10月底已经办结案件1343件,案件调撤率达到75%,且无一错案和处理不当。

  推进繁简分流提升办案质效

  记者获悉,今年1—9月,成都全市基层法院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分别达77.68%、78.69%、72.49%;市中院刑事、民事简单案件分流比例达到67.41%、45.42%。

  郭彦在汇报中表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全市法院系统全面推进“深化繁简分流,优化案件审理机制”和“推进‘三大庭审’,保障‘难案精审’”。实行繁简分流新机制后,基本上实现了1/3法官审理2/3的“简案”,2/3法官审理1/3的“难案”,不仅提升了诉讼效率,还提高了案件审理质量。

  部署“诉源治理”源头上减轻法官压力

  今年7月,成都市法院系统召开了“诉源治理”专题会,通过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形成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合力。通多打造“线上”矛盾纠纷解决平台、“线下”诉源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和“一站式”专业化纠纷预防解决平台,建立特邀调解组织,涌现出了道路交通事故联调机制、劳动争议联调机制、“万龙工作室”“老范调解室”“法治诊所”“无讼社区”等诉源治理特色样板。

  刑事庭审实质化篇

  2015年以来,成都中院率先在全国推进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试点,党委领导、政法协同、专家参与、社会支持、群众认同的改革共推格局基本形成,改革成效明显。省委政法委将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试点工作列为2016年重点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全省推进会。

  扩大覆盖面实质化庭审成常态

  今年10月21日,成都市中院院长郭彦担任审判长,以实质化的方式开庭审理了一起丈夫杀妻的案子,案件将于近期宣判;10月上旬,成都中院组织审委会委员通过视频方式全程同步听审了一起疑难复杂案件,案发15年后被告人才归案、9名人证出庭作证。

  去年3月以来,成都市法院共开展试验示范庭256件(去年83件),其中今年8月以来,就开展示范庭51件。案件适用范围也从常见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部分案件类型扩大到所有有争议的案件类型,适用审级也从一审扩大到二审。

  记者获悉,在全部试点案件中,庭前会议召开率为60.94%,人证出庭作证率为72.66%,当庭认证率为66.41%,当庭宣判率为39.45%。

  细化规则制度体系更加完备

  今年以来,在已有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针对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成都市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意见,通过细化、完善并落实保障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具体操作规范体系,提高了改革的针对性、适用性。

  据悉,最高法院近期向成都中院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指导意见》的建议,回复的3大类11条意见建议得到了最高法院的充分肯定,提交的交流材料也将拟作为指导意见的附件在全国推广。

  研用结合实质化改革更深化

  为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由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和郭彦担任总指导的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了涉及庭前程序、非法证据排除、庭审程序、证据问题等六方面的重点课题,现已完成运行分析报告十余份、专题论文40余万字、示范庭及对比庭案例汇编5卷102件。

  在龙宗智的指导下,以刑事庭审证据调查规则为核心,结合改革试点运行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和新问题,划分证人证言调查、鉴定意见和专家证人调查、非法证据调查、当事人陈述调查等12个分课题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课题。

  一体推进协调配合更加顺畅

  10月19日,成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该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举措及成效向国内、省内多家主流媒体进行通报,多家平面媒体在头版对这一成果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按照省委政法委、省高院及成都市委政法委对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的部署,成都中院与各相关部门通过建立纵向、横向两种机制,为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加完善的配套体系。(杨金忠 谢咏 曾昌文)

相关报道

人大释法有利于保障“一国两制”正确实施

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北京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随后举行新闻发布会。

江苏“全能神”邪教组织案6名被告人获刑

法院审理后认为,六名被告人行为均已构成利用邪教组织破坏国家法律实施罪,遂作出上述判决。

织就网络安全的“法网” 网络安全法六大看点解析

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网络安全法从首次审议到最终通过,一直备受各界关注。

我也要有一支笔

这支笔将是我对时代精神与楷模精神的传承,将是我匡扶正义与为民请命的帮手,也将是我所有法治信仰和人生追求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