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黄浦江畔,一种全新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往日喧闹、杂乱的滚滚车流,现在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秩序之美”。
“感觉上海交通变得顺畅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近来上海堵车少了,道路变通畅了,车辆遵守秩序、礼让行人,随意加塞和并线的情况越来越少;行人过马路都在路口有序地等绿灯,“我们对这样的大整治举双手欢迎。”
这名司机口中的“大整治”,指的是上海市今年开展的交通大整治行动。今年3月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上海城市发展实际,统一部署开展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上海市公安局在其中承担了执法主体和主力军的关键角色。大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市的交通状况有了显著改善:
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27%、13.62%、46.69%,其中机动车违反交通信号、超速行驶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70.73%、65.08%,非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违法占道骑行引发的事故数分别下降65.22%、42.5%;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日均拥堵时间减少1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
“滴滴出行”将上海的拥堵排名从去年的第8名降为当前的第18名,“高德地图”将上海列为“中国公交都市排行榜”首位,成为最适宜公交出行的城市;民意调查显示,超过9成受访群众对大整治工作成效表示满意。
交通治理,是每一个特大型城市永恒的主题和难题。在此次交通大整治中,上海市公安局准确把握内在规律,以极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整治,创新工作方法进行精细化管理,运用前沿科技实现精准执法,强化上海交通的规则意识和法治风气,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精准发力,对症下药——
准确把握规律找准症结,对交通违法行为全覆盖零容忍
430余万辆机动车、650余万名注册机动车驾驶员、近1000万辆非机动车……全部集中在这63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对上海这座国际化超大型城市而言,交通问题始终是一道棘手难题,更是每一名市民的切肤之“痛”。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规律,没有正确的理念、科学的谋划、精准的发力,上海交通大整治就难言成功。
上海市公安局为此进行了反复深入的实地调研,在基层一线摸实情、找问题、研对策,找准症结所在,精确对症下药,为交通大整治行动奠定正确的方向。
大量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交通违法行为易发多发,是导致上海道路交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我们认识到,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交通秩序混乱而导致的,但根本的原因是交通违法行为的大量存在。”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总队长邢培毅表示。
为此,上海交通大整治实现了从“维护秩序”到“整治违法”的理念之变,紧紧围绕“整治交通违法行为”这个关键核心进行部署推进,目标直指乱停车、乱变道、乱鸣号等一系列交通违法行为。
“严”和“久”,是上海市民对此次交通大整治的突出感受。在全市范围内无论什么区域的违法都要管,只要看得见的违法都要罚。行动开展半年以来,力度始终不减、标准始终不降,体现了此次交通大整治“全覆盖、零容忍、持之以恒”的根本原则。
上海市民发现,自交通大整治推进以来,乱鸣号、乱变道、不系安全带、开车打电话这些原来不痛不痒、见怪不怪、取证困难的“小违法”行为,终于得到了力度空前的查处。
马路上车流滚滚,一声喇叭响,原先根本无法认定是哪辆车发出的。而现在,连这个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任务”,也已被警方征服——上海公安运用前沿科技巧解难题,大整治开始仅半个月,就成功查处了违法鸣号行为近3000起。
正是以这种“见违必纠、纠违必处、处罚必严”的决心,上海交通大整治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真正做到了“全覆盖、零容忍”。把那些最难管的“小违法”行为都管住了,就会真正起到震慑作用,遏制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与此同时,此次交通大整治还是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都是进行时”的持久战役,上海公安从行动部署伊始就坚决摒弃了“一阵风”“运动式”的思想。
上海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白少康表示:“交通大整治没有时间界限,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直到把上海的交通秩序抓出好的效果。”上海市公安局先后召开12次党委扩大会议、70余次专题会议、121次调度讲评会,不断统一思想、纠偏解难、鼓劲打气;行动开展半年以来,道路交通形势不断好转,而整治力度却毫不放松,执法标准毫不下降。
交通大整治开展以来,“准确把握规律、全覆盖零容忍、持之以恒不放松”的核心理念得到了坚决贯彻。市民们开始相信,守规矩的“老实人”不会吃亏,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才是这座城市交通运行的最有力保障。
创新方法,以巧制胜——
转变模式打通警种界限,整合各界力量共建共治
面对超大型城市交通整治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上海公安不断通过方法创新提升整治工作效率,精准发力、以巧制胜,实现“四两拨千斤”“1+1>2”的工作效果。
如今上海街面上的警力更多了,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路面交通秩序更多由法律法规规范、靠标识标线保障;而交警们则聚焦现场执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查处整治交通违法行为上来。
强化现场执法,使得交警们在各个路口流动起来,对闯红灯、逆向行驶、变道加塞、占用公交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格的执法,反过来保障法律法规得以实施,确保标志标识发挥作用。
上海公安在资源整合、协调配合机制上也有创新之举。记者了解到,此次上海交通大整治并非一个警种、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在警营内部打通各警种界限、警营外部各家社会单位广泛参与的一次“共建共治”。
在公安机关内部,以落实执法管理责任为核心目标,深化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既充分发挥交警主力军作用,又统筹用好其他警种资源、社会资源参与配合交通执法管理。
记者了解到,上海将全市科学划分为96个交通执法管理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交警大队,下设若干责任岗,将交通管理责任落实到责任区交警大队、分解到责任岗民警;同时,实行“队所联勤”“队社联勤”制度,组织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参与配合交通执法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全市各家单位都参与了交通大整治行动,分别担负起各自的职责。上海公安协调市教委、卫生等部门和各区党委政府,组织300余家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开放共享内部停车资源,向社会提供停车位2.6万余个,因地制宜、疏堵结合,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以曾经的拥堵“重灾区”中山医院为例,在派出所沟通协调下,周围居民小区白天开放空闲车位,停放医院工作人员的车辆,而医院的停车位则全部提供给患者及家属,再辅以周边道路整治,如今中山医院门口的道路交通状况已得到了极大改观,市民也感受到了交通大整治释放的“以人为本”的善意。
在上海公安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市民正陆续参与到交通大整治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上海市民只要在路上看到交通违法行为,用行车记录仪一拍,即可上传视频进行举报,群众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开通的“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截至目前已有近万名市民参与,举报2.8万余条交通违法信息,其中有7000余条被采纳接受。
交通大整治过程中,宣传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上,采用现场直击、分析解释、访谈对话等形式,持续聚焦大整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新闻报道;国内主流媒体刊发相关报道7万余篇(次),同比增长30倍,网民点击阅读量近百亿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100余万份,悬挂横幅6.4万余条,张贴海报44.2万余张,向全市手机用户统一发送3轮提示短信。
“立法律规矩,正尊法风气”,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进行治理,是上海交通大整治贯穿始终的重要遵循。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和交通大整治同步推进,这个被许多人大代表称为“上海史上最严的交规”,将把大整治工作中积累下来的有益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目前已进入市人大审议阶段;制定出台《上海市公安局关于加强本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通告》等规范性文件,推出14套执法指引,大力开展道路交通执法培训,确保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而针对原有法律规定对违法停车处罚过轻、存在漏洞的情况,上海公安综合运用法律资源,在全市239条禁止停车道路上漆划黄色禁止停车线,总长1200公里,对违法停车行为罚款200元、记3分,全市路面乱停车现象显著改善。
依靠科技,攻坚克难——
前沿技术助力整治,构建全覆盖非现场执法网络
路面上,浩荡车流中一声刺耳喇叭响起,路口附近一个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出违法鸣笛车辆的牌照号码。执勤交警手机上迅速接收到4组照片:鸣笛车辆的具体位置、喇叭声源模拟图、车辆近景和车牌特写。
这是上海公安开发的“违法鸣号现场查处辅助系统”的真实应用,它利用声呐监测手段,对一定区域内机动车违法鸣号行为进行实时采集。今年8月下旬,该系统在上海市延安中路附近华山路附近路段试点,9月21日至11月4日共捕获到违法鸣号行为2980起,平均每天66起。
连乱鸣号都可以用电子技术进行抓拍,显示出上海警方在运用科技治理交通方面使出了“洪荒之力”。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构建全覆盖非现场执法网络。大整治开展以来,上海公安已建成使用5400余套“电子警察”设备,预计2017年将建成使用1.8万台,并扩展已有的电子警察功能,实现一机多能,除抓拍闯红灯、违法变道外,还可以抓拍逆向行驶、违法占道、闯禁令等违法行为,在抓拍车牌号的同时,还可以抓拍驾驶人的人脸图像及车辆外观轮廓;改造复用362个地区派出所的高清探头用于交通执法;在警车和警用摩托车上加装行车记录仪。同时,上海警方还开通使用交通违法即时告知短信平台。
——深挖大数据运用,实现精细化执法管理。依托市、区两级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以及海量交通事故、道路拥堵、违法停车等数据,主动排查推送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路口、时段、区域,引导街面执法警力动态精准投放;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针对暂扣、注销、吊销乃至毒驾人员违法上路行驶的“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等,截至11月5日已查获失格驾驶人员198名。
——创新前沿科技应用,开发执法“神器”攻克难点。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创新升级“电子警察”功能,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分析、以图搜图等先进技术,捕捉开车打手机、不系安全带等多种违法行为,并及时发现套牌车辆进行报警,截至10月9日全市已成功录入不系安全带行为1350起、开车打手机行为45起;静安分局自主研发智能抓拍系统,通过视频智能化建模,自动识别记录交通违法行为,在全区21个路口推广,截至目前共抓拍各类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13.4万余起,大幅节约了警力、提升了效率,至今未发生一起投诉。
面对超大型城市交通治理难题,传统的“人海战术”显得捉襟见肘。正是这些前沿科技手段的精准运用,解决了有限警力的瓶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点,确保了此次上海交通大整治能够全天候、全覆盖、严在日常、严得长久。
大整治行动开展半年以来,上海交通各项数据指标、出行体验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改善,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悄然根植于市民心中,大都会的“秩序之美”初步显现。在未来的征程中,上海公安将继续胸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恒心,打好这一持久战役,努力实现“警不在现场、法自在人心”的理想境界。
(林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