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他把公平正义写进百姓心里
——记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人民检察院纪检组长樊红维
二零一六年四月,陕西千阳这个渭北高原西部的小县城,春天已在不经意间悄悄来临。龟山上、千河边、田野里,都绽满了一片新绿。
51岁的千阳县检察院纪检组长樊红维像往常一样,一大早从他家赶往单位。一路上,他有好几次放慢脚步,摘下那副略显笨重的眼镜,透过微弱模糊的视线,感受眼前明媚的景象。
樊红维生在这片黄土地,这里的山水养育了他。他身上似乎具有两种特质:一种是山石般的坚韧,一种是千河水一样的柔情。他善良重情,不知曾为多少百姓的疾苦流下热泪;他又嫉恶如仇,遇不平之事,会拍案而起,怒发冲冠,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
30年的从检生涯里,他始终把检察事业作为自己最崇高的人生追求,即使在右眼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一个西北汉子身上固有的执著,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和铮铮誓言。
西秦大地的山水引我们前行,我们走近他,走进这位普通检察官的工作和生活,在他敦厚朴实的外表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检察官不平凡的心路历程,也读懂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忠诚!
“只有干好这份工作,才对得起党和人民”
“千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唐代著名诗人韦庄在诗中描述的这个风景秀丽、翰墨飘香的地方,就是老樊的家乡陕西省千阳县。
1985年5月,樊红维刚刚高中毕业,适逢县检察院招考干部,他在父亲的鼓励下毅然报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检察院,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检察官。
樊红维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第一天走进县检察院报到时的情景。当时单位给他配发了一辆自行车、一双雨鞋和一个公文包,这“老三样”就是那个年代检察官的标准配置。
简单的行头领到手,时任副检察长的王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伙子,进了检察院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踏实做人,勤奋做事,这样才对得起党和人民。”
年轻的樊红维牢牢记住了老领导的话,这一年,他20岁。
初进院时,樊红维被安排到了院办公室从事文书综合工作。办公室工作繁重而琐碎,收发文件、接打电话、管理案卷、后勤服务等,樊红维干得很投入,一丝一毫都不敢马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层检察院的办公设备还十分简陋。当时院里使用的是铅字打字机和手推油印机,打字、油印是全院最累、最脏的工作之一。有一次,千阳县检察院在办理一起重大案件时,需要樊红维加班打字油印法律文书。樊红维说:“你们办案辛苦,这活儿交给我就行了!”就这样,他在打字机油印机前忙到半夜,第二天准时将材料抱到办案人员面前。
因为这份专注和认真劲儿,樊红维在工作岗位上迅速成长。工作之余,他也不忘给自己“充电”,经常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也不休息,有空就钻研法律知识和检察业务。几年的磨砺和锻炼,他从大山深处的一个青涩少年,迅速成长为一名精通检察业务的“行家里手”。
“我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能有这份工作,我非常珍惜。只有多干工作,为老百姓多做事,我才感到人生有价值。”樊红维的话朴实得就像大山里的山风和泥土。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千阳大地天寒地冻。单位采购取暖用的煤块,送货师傅将煤块送来堆放在单位院子里就离开了。当时恰逢周末,正在值班的樊红维看着院子里像小山一样的煤堆上不一会儿就被大雪盖上了一层白网,他心急了:“这要是等到第二天上班后再把煤块分发搬送到各科室,渗进雪水的煤块肯定难以点燃……”
这样想着,他急忙找来了化肥袋、竹筐和铁桶,一个人连背带提,硬是把这小山似的一大堆煤块分装搬送到了全院各个科室。等搬完已是晚上11点钟了,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照镜子时只能看见两只眼睛,全身上下和煤一样的黑。
以后每每提及此事,同事们都说樊红维是个“二愣子”,干起活来不要命。他总是憨厚地一笑说:“不算啥!能为大家干点事,我心里感觉踏实!”
“他从不拈轻怕重,不管份内份外的事,他都抢着干。”千阳县检察院控申科科长王爱芳说,老樊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他能说得出来的最响亮的语言是“能帮人就帮一把”。这正应了全院干警对他的评价:“对公家的事用心干,对别人的事肯帮忙”。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竭尽全力办好”
1998年,樊红维被调到控告申诉科工作。在控申科工作期间,樊红维用自己的加班加点和耐心服务为自己“挣”了一个绰号:“老百姓的贴心人”。他常对身边的同事说,“老百姓事再小也是大事,都要竭尽全力办好。”
憨厚朴实的樊红维,心里啥时候都装着老百姓。在控申科工作的几年里,樊红维经常面对的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碰到的是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个时候,他总是一个一个给他们捧上热茶,仔细倾听他们的诉说,认真做好记录,然后耐心地给他们解答相关问题。
千阳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驿,植桑养蚕历史悠久。1992年麦收时节,千阳县文家坡乡七一村十几个群众来到县检察院,一进门就情绪激动,说村上在给群众分摊桑苗款过程中账务不清,要讨个说法。”
“乡亲们放心,这件事我一定帮你们查清楚,给大家一个交代。”樊红维一边安抚来访群众的情绪,一边耐心地询问事件原由。
在那个烈日炎炎的夏天,为了查清桑苗款问题的来龙去脉,樊红维踏上了去七一村那条山路。到了七一村,他挨家挨户走访调查了解情况,在村委会一查账就是一整天,连一口水都顾不得喝。他在村上来来回回七八天,终于对清了村上的账目。离开七一村时,村民们热情地将他们送出百米之外,并连声称谢。村民都说:“感谢樊检察官,你真是把我们村民的事看的比自家事还上心。”
2004年秋,千阳县柿沟村一位村民在自家玉米地里接线浇地时,不慎触电身亡。事件发生后,该村电工宋晓文(化名)因没有按规定检查线路,电力部门按重大责任事故,要求宋晓文承担部分赔偿责任。宋晓文不服,来到县检察院申诉。接到申诉后,樊红维一边耐心倾听,一边给宋晓文释法说理,经过多次沟通,宋晓文最终撤回了申诉,承担了赔偿责任。
樊红维见不得来访者流眼泪,尤其是弱势群体有困难的,他心里也跟着难受。有一天,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来到检察院,进门就哭诉她的困境。妇女说她是千阳县崔家头镇人,嫁到沙家坳乡,和丈夫因为感情纠纷,被法院判决离婚。现在她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因为前夫家里不配合,户口转不过来,村上不给她和孩子分地。看到这对母子的困境,他先后联系当地派出所和村干部,多次到其前夫家做工作,最终帮她和孩子解决了户口迁移和分地的问题。
回忆在控申科工作的那段经历,樊红维感触最多的不是苦和累,而是对来访人“人不伤心不落泪”的仁爱之心和“人无难事不申诉”的责任感。几年来,没有一位来访者被他拒之门外,没有一位来访者与他发生争吵。有时和群众交谈直到深夜,他也无怨无悔。他说:“不管啥时候,总有一种信念支撑着我,因为我是人民检察官!”
这是一种崇高的信仰。正是凭着这种信仰,他对党和群众深怀大爱。在控申检察工作岗位上的几年里,樊红维先后办理刑事赔偿、刑事申诉等案件百余件,接访群众千余人次,没有出现一起接访事故。
“你为咱老百姓讨回公道,我们说啥也忘不了你”
1999年春节前夕,一场大雪覆盖了这座山区小城,千河里也结上了厚厚的冰,大地寒气袭人。
那年冬天,因工作需要,樊红维被调到院反贪局工作。才上任不久,他就接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这是一起拖了两年多的积案,案情是群众反映村干部的贪污问题,当时群众意见很大,吵着闹着要越级上访。
“再有几天就过年了,一定要在春节前突破案件、化解矛盾,让群众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樊红维坚定地说。
话刚落音,樊红维拿了一个文件包就出了办公室。天阴沉沉的,地上积雪已有半尺多厚,风裹着雪花吹在人脸上生疼。樊红维和一名干警深入到村里,对村里的“包包账”、“笸箩账”一项项核对查实。由于账目混乱繁杂,一些单据鱼目混珠,难辨真假,他就找了村里的几个老党员成立核查组,发动群众核查账目、发现问题,挨家挨户的调查了解、核对单据、作笔录。
由于当时农村条件艰苦,村委会办公和村民家里不生炉子,樊红维他们有时连口热水也喝不上。脚冻裂了、手冻肿了,他忙起来也想不起疼。经过半个多月艰苦细致地调查,终于查清了该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涉嫌贪污的事实,最终法院依法对二人做出了有罪判决。
那年除夕前一天,几名群众代表来到检察院拉着老樊的手感激地说:“你为咱老百姓讨回公道,我们说啥也不能忘了你!”。
有一年秋天,千阳县检察院在查处一国企经理严某涉嫌贪污犯罪的线索时,由于公司账务资料记载凌乱,严某又对其经济问题掩盖做了充分准备,初查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不管多大的困难,咱们一定要想方设法拿下。”樊红维说。为了尽快突破案件,樊红维和同事们连续几天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连轴转,做了大量一线的侦查和证据录入工作。
在此案侦破过程中,为了寻找这起案件的一个重要证人,樊红维和同事们连夜出发,翻山越岭赶往甘肃省某县。刚进山没多久,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道路被山上的泥石流阻塞,底盘很低的车辆一路上走走停停,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取回了证词。在铁的证据面前,严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法院依法对严某判处有期徒刑。
樊红维常说,法律之所以让人信服,就在“公正”二字。而作为法律的守护者,他这二十多年走的路,就是一条永不终止的追逐公平正义的路。参加工作以来,他所参与和办理案件,没有出现一件“冤、假、错”案,也没有因案件处理不当引发信访、上访、缠访等事件,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
“老百姓遇到难处,咱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够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为群众干点实事,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干事,老樊都认准了这个理。
2004年年初,老樊被调到政工科任科长。说是科长,其实里里外外就他一个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亲自干,一个人承担了数人的工作。从汇报讲话、文件起草到调研宣传和工资报表,老樊硬是一个人顶了上去。凭着一股不退缩、不低头的拼劲,他一干就是10个年头。
有一年,县委组织部对全县干部的个人信息进行全面核查,由于该项工作时间紧,涉及人员多,任务繁重,很多单位都临时抽调人员组成了专门工作组负责实施。由于单位人员紧张,樊红维一个人独自承担了这项工作。
在随后的十几天时间里,他一头钻进了档案室,翻阅了近300本人事档案卷宗,将全院包括离退休人员40多人,从进院起所有的人事变动、家庭成员状况、工资待遇晋升情况等所有信息细细核实了一遍,接着又将每名干警的详细信息全部录入网上管理系统。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干警的证明材料缺失,为了保证每人信息的客观准确,樊红维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无数次往返于组织部、人社局和检察院之间。经常凌晨三四点,他的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他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饿了就随便吃碗泡面,一熬就是七个通宵。等到把全院干警的信息登记表上报后,他的双眼已布满了血丝,倒在满是纸片材料的办公室沙发上鼾声如雷。
樊红维一年到头扎在工作里,每天早出晚归成了习惯。千阳县检察院干警马惠萍说,只要没有下基层,樊科长总是早晨7点半以前第一个走进办公室,晚上6点半以后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有时到深夜,他房间的灯还亮着。家属院门口的门卫师傅看他辛苦,晚上不论多晚,都给他留着门。小区附近的居民责备晚归的孩子也总会说:“你看看都几点了,连检察院老樊都加班回来了……
千阳县张家塬镇老庄沟村是县检察院的扶贫联系点,该村地处陕甘交界的深山区,距县城30多公里。有一年夏天,樊红维听说老庄沟村的村民们遇到了冰雹,造成部分村民种植的玉米大量受灾。他一下急了,带着几名干警匆匆赶往该村。他说:“老百姓遇到了难处,咱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
到了老庄沟村,樊红维顾不得休息,他带着几名干警实地查看受灾情况,和村民开展自救。在回村委会路上,发现有村民用拖拉机拉水,就问起了原因。得知村上唯一的水泵坏了,他二话不说就找了一辆蓬蓬面包车,泥泞的山路把水泵运到县城维修,为该村村民解了燃眉之急。
樊红维常说,干政工工作不仅用手、用脑子,更要用“心”。院里有27名干警、12名老干部,要问谁住在哪个小区、哪一栋楼,什么时候过生日,老樊都能如数家珍。平日里,干警们不管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家里遇到什么难事,最想告诉的就是樊红维,连婆媳吵架、兄弟分家,他们都要听听樊红维讲的理。大家都说:“老樊是咱最贴心的人!”
付出总有回报,从事政工工作近10年,樊红维因为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千阳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曾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他被宝鸡市委授予全市先进党建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还有一只左眼,还能给单位做贡献”
日子如流水一般一天天过去了,樊红维在检察院已经工作了近三十个年头。从青春少年到两鬓白发,他的工作职务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他说:“不管在哪个岗位,一个共产党员心中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做好本职工作,多为群众干点事情。”
2013年12月,樊红维离开战斗了近10个年头的政工工作岗位,任千阳县检察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有人对他说:“老樊,你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说心里话足够了,现你也当了领导,别再较真了,凡事能过得去就行了!”
老樊听了笑呵呵地说:“在其位谋其政,在单位有那么多双眼睛看着我,咱自己心里得有个数。”
2014年,正是全系统如火如荼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时期,樊红维在单位忙的“连轴转”。细心的干警们发现,樊组长的右眼里有一个像蚊子一样的黑斑,眼神也没了往日的光彩。大家劝他说:“樊组长,赶紧去医院检查一下吧,别总把自己身体不当回事!”樊红维说:“单位事情这么忙,等过一段时间吧!”
2014年6月2日中午时分,樊红维正盯着电脑完成纪检监察工作材料,忽然觉得右眼眼前有黑影飘动,小一点的字一下子看不清了。他揉了揉眼睛试图得到缓解,但接踵而来的是右眼眼球剧烈疼痛并蔓延到头部,透亮的窗户在他的视线中变得昏暗逐渐成了一团黑影。
老樊心里顿时有些紧张。他立即拨通了妻子的电话,闻讯赶来的妻女赶紧将他送往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为右眼患严重的青光眼引起眼压太高导致头部剧痛。
一周后,由于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有限,樊红维被转至宝鸡市人民医院治疗。但市医院的检查结果又让他大吃一惊,他的右眼已由青光眼恶化发展为视网膜脱落,而且极易引发失明。情急之下,亲属又联系了陕西省人民医院为他紧急进行手术。
“医生告诉我说我把眼睛上能得的病都得了,右眼没得治了,当时给我的打击还是很大的。”樊红维回忆说,当时的主治医生对他说:“你的情况就好比挑担子,普通人是两肩挑,你是一肩挑。你的右眼情况不好,以后不能干重活,一旦感觉到右眼不对劲,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樊红维的眼病,也是千阳县检察院领导最挂心的事。千阳县检察院原检察长张长全和其他党组成员先后来到医院看望樊红维,对他说:“老樊,你现在啥心都别操,专心把病养好……”
可樊红维哪里放的下心,他打心底舍不得自己从事的检察工作。仅过了20多天,眼病一得到控制,他不顾医生的嘱咐和妻子的反对,又返回到工作岗位,只是鼻梁上多了一副黑框眼镜。
“老樊,你现在身体最重要,尽量多休息!”面对单位领导的“优待”,樊红维说,“我才50岁,我不是回来养老的。虽然我的右眼不行了,但我还有一只左眼,一样能给单位做贡献。”
从2014年至今,樊红维面对右眼即将失明的折磨,他选择了和命运做一次英勇的搏击,征服了横在面前的一座座“大山”。由于右眼几乎看不见了,他工作起来很吃力,需要不断地把那副眼镜拉近拉远,来查看资料核实数据。为了尽快恢复以前的工作状态,他把文档字号设置为最大值,用放大镜为干警造工资表,靠着一只眼睛读书学习……三年来,除了在医院治疗的时间,他几乎寸步不离自己的检察工作岗位。
2015年春天,樊红维因眼病突发,不得不再次去西安接受右眼手术治疗。临行前,他放下不下手头的工作,忍着病痛给千阳县检察院政工科长胡晓华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这月还有几名干警的工资需要调整;党风廉政工作半年总结还需补充;‘三严三实’专题研讨会发言稿请转交田检审阅,我尽量提前返回……”这条信息,胡晓华至今仍在保存着。
作为一名纪检组长,樊红维经常跟院里的干警在一起座谈,不仅谈业务,也常谈怎样当检察官,当什么样的检察官。说:“一名检察官千万不要贪图小利丧失操守,这是我们的底线……”
经过与命运的不屈抗争,樊红维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失去视力,他依然能够守护这座大山的平安;没有光芒,他依然能够为千阳的老百姓服好务,值好岗。
“只要我还干的动,我就要一直干下去”
位于千阳县城检察院家属院里一处建于90年代、面积不足70平方米的老式房屋,是樊红维的家。和周围装修耀眼的房子比起来,这座门窗斑驳房子实在有些寒碜。
然而对樊红维来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家,寄托着他和妻子曾经的梦想,也是他们最温馨的港湾。
樊红维的妻子张菊翠是县农行的职工,多年前因双耳耳膜患病,听力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平时与人对话交流借助于助听器。几年前,她办理了病退,每月领取一千多元基本工资。樊红维被查出眼疾后,她就在家照顾老樊的饮食起居。
樊红维一直忘不了,那年他被查出眼病在医院治疗时,妻子在病床前对他说的那句话:“老樊,好人自古多磨难,我听力不好,你就是我的耳,你眼睛不好,我就是你的眼。你的眼睛看不见了,我就搀着你走。”看着妻子日渐憔悴的面容,平日里没掉过眼泪的硬汉子,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老樊出院后,几天就去单位上了班。有人对张菊翠说,你看老樊眼睛都这样了,你劝他在家多休息吧。她叹了口气说:“只要他能多歇歇,把自己的身体放在心上,他就是在家啥活不干,我也高兴。可他在检察院干了大半辈子,你不让他上班,他晚上连觉都睡不好。检察工作是他的命,家是他的心呀!”
张菊翠真的是最懂得樊红维的女人,这个家确是他放不下的心。樊红维兄妹四人,姐妹均已在外地成家,赡养老父母的担子就落在他们夫妻身上。樊红维的眼睛做了手术后,医生再三叮嘱他不能干重活。但是,只要他在家,每月的面粉袋子、煤气罐都是他一个人从五楼扛上扛下,老母亲看着以前健康敦实的儿子,这两年带着遮光镜奔波于家和单位之间,心疼的只掉眼泪。
人生遭逆境,经济陷困境,命运把磨难一次次地降临在这个家庭。樊红维和妻子常年治病,需支出大笔的医药费,女儿樊思敏正在上大学,加上父母年老多病,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
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平凡的人家,普通的夫妻,唯有责任诠释的大爱。平日里,樊红维对自己的生活非常“苛刻”。一件七八十块钱的棉袄,老樊一穿就是四五年。一双二三十块钱的老布鞋,光鞋底就粘合了三回。但他每次有机会外出,总是记得给父母买件衣服,给妻子带些土特产,给女儿带个小礼物……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樊红维记得2011年春节前夕,在西安上大学的女儿给他打电话,想让他去西安接她回家,也想陪父亲在西安转转。他对女儿说:“今年年底单位事情特别忙,明年一定去接你回家!”可一晃三年过去了,对于女儿这个小小的心愿,樊红维却一直都没有兑现。
眼见着女儿即将大学毕业,樊红维对妻子说:“这次说啥也得去趟西安,接女儿回家过年。”正巧第二天单位要出车去西安运回一批侦查设备,院领导考虑他的眼病,叮嘱司机顺路把老樊带上,老樊推辞不过,只好应许了。
第二天一大早,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司机开车来到他家楼下,可没见老樊出家属院大门。小区的门卫老人告诉他:“天刚蒙蒙亮,老樊就出了门,乘坐发往省城的班车出发了。”
“虽然我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亲朴实、宽厚、仁爱、敬业的品格,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是我一辈子最大的财富。”女儿樊思敏说。
这就是樊红维,在人生的厄运、生活的重压面前,这位刚毅而敦厚的西北汉子,质朴如石,挺立如山,他以一个共产党人的顽强毅力,守护着这座大山的平安,也温暖着人们的心灵。他说:“这辈子能干检察工作,我感到很幸福。只要我还能干的动,我就要一直干下去……”
采访结束时,已经夕阳西下。离开千阳的那一刻,望着眼前渐渐远去的山峦和树影,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那双眼睛,那双虽已不再清亮,却又如石般坚硬气质的眼睛。心中从此不再忘记,在大山深处,有那样一群检察官,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把血脉融入这片土地,他们就像大山里的一道道脊梁,用无声的力量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也把公平正义写进老百姓的心中!(王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