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综合抓,齐抓共管益千家;有规有矩成方圆,无知无德是愚顽。违法乱纪伤天理,全家不宁生祸乱。”
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里的村头墙角,门前屋后,随处可见这种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简单可记的普法“墙头诗”,群众饭前餐后都会念上两遍,外乡人路过总会新奇地驻足观看,读上一两遍,拿出手机拍下来,用微信发给亲朋好友看。
当地村民抬头见诗学法、遇事看诗讲法,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观念得到了增强,普法“墙头诗”在村民依法自治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门前屋后的“小黑板”传承法治文化
据了解,平原村是明代著名廉吏薛瑄的故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只有两块大黑板,主要用于写最高指示,后来题材慢慢多样化了,大黑板上创办的《晨钟板报》上了《山西日报》,村民的文化热情被点燃了。大家集思广益,把大黑板变成小黑板,办到了门前屋后,村头墙角。最初,小黑板主要由薛家骧为主的少数几个薛瑄后人创作,后来一些有文化的村民、老党员、退休教师、干部自愿加入到编写队伍,村民薛吉生、薛丙生、薛三才是前些年创办小黑板的骨干力量,他们把薛瑄文化和法治教育、传统道德相融合,根据各个时期的政策法律,编写出不同内容的诗句,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综合治理、矛盾排查、基层党建等等,有七言的、有五言的,共同点是好读、好懂、好记,群众习惯称它为“墙头诗”。这些赋于人性化、群众化、由村民们共同编写的“墙头诗”,写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得大家喜爱。
78岁的老党员薛光荣说,小黑板能发展起来,是因为全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薛暄的后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去传承薛暄法治德治文化理念,同时在乡党委、村支部的大力推动下,才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你一句我一句,一首首富有乡土特色的“墙头诗”就出炉了。
平原小学校长薛建德说,这些墙头诗起到的教化作用不言而喻,村民们的思想意识在无形中发生改变,法治观念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薛瑄文化就是廉政文化、德孝文化,村里小学从三年级起就把这些加到日常教学里,通过小学生,将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广接地气的“墙头诗”融洽和谐之风
村民薛青平是县人大代表,也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说村民现在盖了新房,都会在墙上做一两块小黑板,想着把“墙头诗”写到自家门口,以此聚集文化、聚集人气。
这些红框里圈起来的小黑板,书写了普法宣传的大文章,成为政策宣传的小帮手,法治宣传的主阵地,把依法治村的正能量注入到群众心里,把党的惠民政策传到千家万户。在小黑板的推动下,平原村发挥干部党员带头作用、老年协会的连动作用,建立了兼顾各方利益的纠纷调处体系,有效遏制了各类纠纷的发生。
薛丙生是十四居民组组长,最近村里交新农合,组里有兄弟两人,母亲归老大管,父亲归老二管,老二已将父亲的新农合费用交了,老大媳妇说家里困难拿不出婆婆的那份钱。如果不给老母亲交,老夫妻知道肯定生气,家里就会闹矛盾。薛丙生转了个弯和老大媳妇说:“如果你是真紧张,这钱我就先给你垫上交了,你啥时有了啥时给我,如果没有这事就算了。”如此一转弯,巧妙化解了家庭矛盾的产生。老年协会副会长薛双印是一位老干部,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群众基础,他经常进这家、出那家,了解民情,化解纠纷。近些年,好几宗婆媳不和的、弟兄之间有恩怨的事,都通过他一一化解。
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先进村、基层社会管理典型村的平原村,如今有100多块这样的小黑板,内容十天半月就会更换,那些广接地气的“墙头诗”定格在这一块块小黑板上,令人动容,犹如春风化雨,将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一点一滴地渗入到村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