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在组织实施普法规划过程中,始终把青少年作为重点。2008年以来,五原县普法办、教育局积极探索青少年在校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思路,通过认真总结过去普法宣传教育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特征,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把对在校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放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上,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模式为切入点,创造性地在全县3万多名中小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每周一法进万家”活动。
“每周一法进万家”活动的具体做法是:全年52周,由五原县普法办、教育局聘请有关专家编写出52道法律知识问答题,以学年为阶段,汇编成测试册,要求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每周一开始完成一道测试题,并且可以带回家与家长共答,周五统一交回,并由老师点评。学期结束,由学校统一考核,成绩并入政治课,记入学生档案。
此项活动自2008年开始,作为“法律进学校”的主要举措,经过六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解决了在校学生学法的连续性问题。一周(包括假期)一法,其实际效果远远大于每学期搞一两次法制讲座和开几次主题班队会,让学生能够经常性地接触法律知识,自然就能逐步形成学法、守法的习惯。同时,在编写测试册时,特别注重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含量,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自觉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了解法律知识的兴趣。家长的辅导、教师的点评、学校的考核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活动在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下不间断地进行,又由于内容少而精,不触碰学生减负的“高压线”,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接受和认可。
——内容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52道测试题中,不仅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警示、依法维权、自我安全防范等相关知识,而且是以典型事例、案例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大部分的事例、案例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学生法制教育照搬、照学、照背条文的僵化模式,又可以适当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丰富了相互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内容。有的学校还以此为版本,采取创办学生法制小报、组织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等方式,进行法律知识宣传,体现了寓教于乐、学用结合的统一。
——形成“三位一体”的法制宣传教育模式。答出一道法律知识测试题,需要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根据抽样调查,全县3万多中小学生,有90%以上的家长参与答题,教师为了将每一道题准确无误地给学生点评清楚,也需要认真查找资料,有的还要请教相关专业人员。所以,“每周一法进万家”活动使学生、家庭、学校都参与进来,不仅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普法的覆盖面,而且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效应。
多年的实践证明,“每周一法进万家”活动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促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有效开展的好办法。但是,青少年法制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加强和提高的空间还很大:首先,将“每周一法进万家”活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在法律知识含量、实用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同时,由教育部门出台相关制度,列入教学计划,同步考核,并使之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其次,要积极组织开展法制讲座、法制演讲、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青少年法律知识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经常性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动员全社会力量,普遍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法制教育,政法各部门、关工委、共青团等要与普法和教育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升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力度和实效。(自治区司法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