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住了新家,当然开心了!”看着刚刚完成的新房,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政镇报导村的村民高秋霞喜上眉梢,“要不是省委政法委和县里的补贴,自己想也不敢想只花2万元就能住上新房。”高秋霞说。
位于保亭山区的报导村,393户,人口1608人,因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等多种因素限制,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来源,全村近四分之一为贫困人口。
2011年以来,通过省委政法委定点帮扶、建设,不仅让报导村摘掉了“穷帽”,还相继完成了道路硬化、危房改造、饮水工程等便民利民项目,一个环境优雅、管理民主、乡风和谐的新村庄初见雏形。
“小事”暖人心 走村串户摸底数
“以发展养殖来说,以前帮扶单位都会送些鸡苗、鸭苗等,但因为缺乏养殖技术不是病死就是被村民吃了,根本起不到脱贫效果。”谈到扶贫工作发生的变化,报导村委会什那村小组组长黄海峰感触颇深,他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2016年春节的一件事。
大年初三,什那村小组合作社饲养的羊相继发病死去,情急之下黄海峰打电话给负责扶贫工作的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黄德珍,为了尽快进村了解情况,黄德珍不顾山路崎岖,坐上摩托车一路颠簸到农户家调查情况。
而另一位驻村干部董朋阶不仅放弃休假赶到村里,还从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请来老兽医,及时控制住了疫情。
“刚到村子时,由于不熟悉,村民对我们也不是很热情。”董朋阶告诉记者,但时间久了,老乡们越来越愿意将真实想法和困难告诉我们,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近年来,海南省委政法委领导多次深入报导村调研,并与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座谈,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社情民意,与当地政府、群众一起研究脱贫致富措施,解决群众急难问题,在一件件帮助群众的实事中,拉近与当地群众的距离。
对症解“贫”疾 种养结合助脱贫
报导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黄文成告诉记者,由于今年豆角收购价格高,每亩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很多村民都乐开了花。
据黄文成介绍,原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种植槟榔、橡胶、冬季瓜菜等,由于村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方法落后,一直难以脱贫。
省委政法委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后,一方面走村串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从技术设备入手,用给村里申请到的12万元购置2台拖拉机,成立生产合作社,帮助培训操作手,极大提升了耕种效率。
据统计,2015年,报导村种植豆角650亩,当季亩产约5000斤,每亩收入约10000元。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该村已逐步由依靠单一农作物收入,向冬季瓜菜、槟榔、养殖等多种增收致富产业共同发展。
当记者问到目前村里的人均收入时,“去年有6000元,今年肯定更多!”黄文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活大变样 文化生活更丰富
收入提高了,居住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路走来,记者看到田间地头川流不息的新水渠、什梯利村小组新铺的水泥路、什那村小组修建完成的新房、什调村小组的新篮球场……
“现在有了文化馆,不干农活也有去处!”什调村村民张大姐告诉记者,现在各村都成立了竹竿舞队,镇上的舞蹈教师也会前来指导。
“终于不用提心吊胆过桥了!”什梯利村村民黄老伯激动地告诉记者,自从村里的桥修好后,再也没有走原来危桥的担心了。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省委政法委共协调引进各类项目32个,总计1550万元,报导村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社会治安、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黄文成透露,下一步报导村将陆续给什那村小组装上路灯,种上绿化花草,申请“文明生态村”称号;在什调村小组成立织锦合作社,开办织锦展厅,传播传统特色民族文化,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