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防控风险保平安”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媒体采访团赴青海省司法厅采访

2016-10-14 16:16  来源:青海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近日,“平安法治青海建设进行时”全媒体记者采访团赴省司法厅围绕“防控风险保平安”主题集中宣传报道活动先后深入循化县司法局,青海省高原春光基地、青海省曙光基地,青海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西宁市城东区大众社区,互助县司法局、威远镇司法所等实地采访,重点对省司法厅在部署开展特殊人群管控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和特色亮点;推进全省安置帮教工作有效做法及努力实现“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社会效果;按照“积极稳妥、依法规范、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等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等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及做法;在狠抓禁毒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吸毒贩毒人员取得的实际成效,以及在强制戒毒,社区戒毒,禁毒宣传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采访宣传。

  记者在循化县司法局采访

  记者在青海省高原春光基地采访

  记者在青海省曙光基地采访

  自特殊人群专项组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殊人群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同心协力,认真贯彻省委政法、综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平安青海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重点,各司其责,团结协作,努力提高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海省高原春光基地过渡性安置人员正在进行铁艺制作

  青海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正在为戒毒学员开展普法教育

  安置帮教救助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省司法厅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深入排查、掌握底数,采取措施、实施帮扶,推动了安置帮教工作有效开展,努力实现“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正其本”的社会效果。一是建制度。联合14厅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刑释解矫人员安置帮教和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为刑释解矫人员明确八项救助服务政策。二是强基地。共建立3家集工作、食宿、培训、教育于一体的省级过渡性安置基地,累计争取社会管理创新资金近200万元对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进行帮扶,169名刑释解矫“三无”人员得到妥善安置;三是重宣传,制作了《青海省安置帮教工作纪实》专题片并在青海卫视《经视法案》栏目播出;通过集中授课、发放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开展了安置帮教进社区、进狱内和广场宣传活动,提升救助帮扶政策知晓率;四是显成效。截止目前,安置帮教信息管理平台共录入服刑人员基本信息14300条,录入率为100%,全省共安置刑释解矫人员6135人,安置率为95%,帮教6200人,帮教率为96%,刑释解矫人员重新犯罪率在0.22%以下。另外,2015年按照司法部《关于做好特赦人员安置帮教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共接收319名特赦刑释解矫人员,衔接率、安置率和帮教率均为100%,目前特赦人员未发现重新违法犯罪。

  青海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为戒毒学员开展舞蹈排练

  青海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对戒毒学员开展形体训练

  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以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分小组为主体,按照“积极稳妥、依法规范、协调配合、质量为本”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帮困扶助等行之有效的矫正措施,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能力。一是强规范。联合相关单位出台了《青海省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等20多个规范性、指导性文件,省两办转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了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年活动和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虚管专项清查活动,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定位,强化了工作合力;二是重投入。与省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管理的通知》,设立社区矫正专项经费。投资500万元建立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平台,购置配发3000部定位监管手机加强监控、强化管理,为32个县安装了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风险测评软件;三是抓创新。通过信息应用平台,将社区服刑人员全部纳入动态跟踪监管范围,目前正在推广电子腕带、指纹报到仪等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监控管理的科技手段。依托江苏省扬州大学和省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举办了3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班,59人考试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目前,全省共建立管理教育服务基地4个,就业基地10个,教育基地19个,社区服务基地90个。

青海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为学员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记者在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采访

  管控吸毒戒毒人员工作取得新成绩。狠抓禁毒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吸毒贩毒人员,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毒情形势得到有效遏制。一是严打击。充分发挥吸毒人员网上动态管控系统,严格落实“凡入必检”、“凡疑必检”等措施,深入开展对吸毒人员的排查和登记工作,有效减少失控吸毒人员人数;二是促戒治。在强制戒毒工作中,创新戒毒治疗模式,强化戒毒教育,所内戒断率达100%,努力减少复吸率,并开展了藏、回民族医药戒毒研究,配备缉毒犬和毒品检测仪等措施,严防毒品流入强戒所内;三是树典范。在西宁、海东和格尔木设立了10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点,并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提升社区康复治疗力度,切实在控制复吸、帮扶助困上下功夫,加强对戒毒康复人员后续管理工作。四是重预防。在省女子强戒所挂牌成立了省级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等有效发挥了毒品源头预防教育宣传主阵地作用。全省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共登记吸毒人员10800人,其中社区戒毒1022人,强制戒毒2019人,康复戒毒47人。主要分布在西宁、海东、格尔木等人口密集区,总体呈可控状态。

  记者在互助县司法局采访

  互助县威远镇司法所工作人员正在对辖区社区矫正人员开展集中谈话

  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以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艾滋病群体卫生服务分小组为工作主体,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积极开展医疗救治、病员信息采集和监测工作,形成了“预防为主、收治为先、及时处置、后续管理”的管理服务工作格局。一是重随访。对全省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定期随防,管理率为85%以上,对1111例有危险行为倾向的贫困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救助,对12例有明显危险行为倾向的贫困患者进行了应急处置;二是抓培训。省卫生计生委和省第三人民医院利用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对各级系统管理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目前青海省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培训将缓解基层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清数据。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化建设,“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已覆盖除黄南、果洛以外的6个市、自治州,目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已配备有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管理员,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均配备了专兼职直报人员。截至5月底,全省累计登记并录入国家系统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0616人,在册患者10219人,全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为1.75‰。

  记者在互助县威远镇司法所采访

  互助县威远镇司法所与互助县司法局工作人员核对社区矫正人员相关数据

  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防治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青海省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准确定位、分类管理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一是抓检测。自2012年以来,全省共监测检测各类人群血样157万余人份。累计发现现住青海省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575例,累计死亡221例,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网络报告率、首次随访率分别达100%。二是促保障。落实对未满18周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政策,协助民政部门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纳入低保和救助范围,补助标准为每个儿童每月1000元。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已经纳入政府医疗保障范围。三是重关怀。按照“四免一关怀”政策相关要求,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每季度进行1次医学随访、健康咨询、宣传教育、高危行为干预、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等健康服务,对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进行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截止2015年底,全省累计治疗886人,正在接受治疗的610人。四是强干预。通过设立咨询检测点,在暗娼人群、男男同性恋人群、吸毒人群和外出务工人群中开展了大范围、高频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提升高危人群自我保护意识。对高危人群月均干预3000余人次,降低了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的传播风险。

  特殊人群专项组办公室工作扎实推进。一是建制度。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先后制定了特群组工作制度、情况报告制度、全体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工作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有效保证了特群组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重协调。通过制定专项组工作实施方案,印发工作要点,设立分组联络员,召开联席会议,统一思想,加强沟通,形成了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抓调研。联系各成员单位开展了特殊人群重点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情况调研及各分组专项工作调研,形成多篇调研报告,为领导部署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多次在省委组织的调研报告评选活动中获奖;四是严考核。通过严格督导检查制度,印发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考评办法和细则,将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考评情况纳入各市、自治州及各成员单位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考核体系,提升了相关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扎实开展。2015年,特殊人群专项组评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优秀专项组”。(刘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