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防群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专门机关工作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山西省稷山县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提出的“防控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十六字方针新要求,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优越性,在健全完善综治矛调四级网络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延伸组建了覆盖面更宽更广的信息化网格队伍,同时积极整合资源,探索推行四“+”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掌握社会治安新动态,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纠纷隐患,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秩序良好的局面。
“天网”+“人网”,织就社情民意“监测网”
为了牢固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稷山县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注重对社会治安隐患的早发现、早排查,力求全面及时掌握治安动态,实施了“天网”+“人网”建设工程。
政府高度重视“天眼”全覆盖工程,先后投资4369万元,安装“天眼”视频监控探头14107个,实现了对全县各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城镇主街道及重点单位等场所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将平安视角延伸到每个角落。同时与县信访局、县社会服务管理指导中心、县交警队视频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了远程巡视、远程拷贝、远程回放,既可以通过网络巡查发现情况,有效掌握治安状况,又可以在侦查破案、抢险救灾中发挥现代信息收集迅速及时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天眼”探头全覆盖,织就了科技防范的“天网”。
自2009年开始,县委政法委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了县乡村组四级综治矛调网络队伍,并持续完善规范运行机制,即县上成立综治矛调领导组,乡镇成立综治矛调中心,村设立综治矛调室,居民组设立综治矛调员,构成综治矛调四级网络。四级综治矛调网络涵盖全县所有矛调组织,四级网络人员达到2581人,覆盖全县各行各业,各个区域。
为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的需要,该县以四级网络为依托,进一步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平台,将全县辖区划分成353个网格,每个网格设1名网格长,3-5名网格员。网格长实行日常巡查制度,每月巡查不少于10天,民情日记不少于10篇。对网格长和网格员实行县、乡、村对口管理,网格化队伍的形成,织就了群防群治的“人网”。今年以来,全县三级中心通过网格化管理共受理各类事项28076件。
“天网”侧重在技防,“人网”侧重在群防,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天地人全覆盖监测体系,使稷山县社会治安隐患排查更及时、更有效,社会治安防控更加有力、有为。
“1+N”大调解,筑就化解纠纷“防火墙”
纠纷隐患,处置是关键。该县充分发挥各类群防组织的作用,全方位组建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组织,分行业、分系统、分辖区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化格局,同时加强对各类调解组织的协调和监督,实施“1+N”大调解体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矛盾化解处置力度。
“1+N”大调解体制,“1”即县上成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组,负责领导全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N”即先后组建起来的各类调解组织,既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组织调解,也包括行业专业调解组织、阶段性联合调解组织等等,突出的是一个领导核心,各方组织积极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格局。比如,组建的综治矛调四级网络队伍,农民工拖欠工资纠纷、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环境污染纠纷等8个专业调解组织等群防群治队伍都纳入其中,构成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组织网,使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处置及时,控制及时,维护了社会的良好秩序。同时,乡镇一级也积极推行“1+N”大调解体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
目前,稷山县有人民调解组织218个、行政调解组织20个、司法调解组织2个、个人调解室5个、社会调解组织1个,调解员985名。今年以来,全县各级矛排组织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9件,及时化解纠纷,消除民怨。前半年,一社区楼长反映“民乐园稷峰街段泄洪桥有积水、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广大市民健身和娱乐,希望有关单位快速处置”。县中心接报后确定为环境污染纠纷,遂交由环境污染调解委员会限时处置,并跟踪督办,一周后,这一问题有效解决,受到群众称赞。
“治安联防”+“志愿者”,造就群防群治生力军
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治理和防范两手都要硬。该县政法委在加强治理的同时,积极落实防范措施,加强防范队伍建设,组建了“治安联防”和“平安志愿者”队伍,对及时防范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排查、处置治安隐患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全县各区域组建了包括:村(社区)治安联防队,县城(镇)治安巡逻队,企事业单位保安队,超市、宾馆、商(市)场保安队4个类型408支治安联防队,共有队员2000余名。各联防队实行严格管理,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成立了组织机构,划分管辖范围,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等,确保治安联防工作落到实处。
该县借鉴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经验,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在全县范围内号召广大群众自愿参加“平安志愿者”队伍。通过有序组建和群众自发组建,先后成立吸纳了包村(社区)平安志愿者,学雷锋平安志愿者,后稷故里平安志愿者,出租车司机平安志愿者,妇女平安志愿者,环卫工人平安志愿者,巡警平安志愿者,超市、宾馆、饭店、商(市)场、门店平安志愿者,寄递物流平安志愿者,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平安志愿者8个类型20支平安志愿者队伍,平安志愿者达1800余名。学雷锋志愿者发起人潘春虎个人取得国际级、省部级多项殊荣,成为稷山县学雷锋形象代表,在构建平安稷山、和谐稷山中发挥了群众的模范带头作用。
这两支队伍覆盖了全县社会方方面面,既构建了群防群治点、线、面立体巡防网络,又实现了专业防控与社会化防控的有机结合,成为社会治安防控的生力军。他们在平安建设中担负着社情民意收集员、社会治安巡逻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特殊人群服务员等多重角色,对平安稷山、和谐稷山、法治稷山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平安报表”+“经济报表”,成就群众幸福梦
“平安报表”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经济报表”即重点项目落地情况,经济形势报告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县领导充分认识政法工作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用“平安报表”的实效说话,又要努力做好推进经济发展的服务工作,用“经济报表”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从今年年初开始,该县积极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实施制定方案、征求意见、分析预测、形成报告、确定意见“五步”工作法。今年以来,共对7个重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跟踪服务,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今年以来,全县政法系统各单位、各组织共计在企业生产、项目建设一线化解各类矛盾30起,有力确保了稷山“三个一百”工作扎实推进。在服务重点项目中,阳煤泉稷“3052”项目试车关键阶段,企业周边群众反映试车噪音过大,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得知情况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建专门工作小组,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永刚任组长,在全县范围内抽调25个单位的300余名干部职工,深入农户家中一对一做工作,告诉他们噪音过大是阶段性的,生产稳定后就会降低,同时组织离厂区最近的部分村民临时住到县城。通过细致工作,既维护了群众利益,也确保了企业正常生产。目前村企携手、和睦相处,呈现互帮互助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联动,目标是平安,落脚在民生,关键在基层,核心是联动。稷山县以四“+”为抓手,以群防群治为基础,重发现、重处置、重防范、重民生,牵头抓总,统一指挥,整合资源,层层递进,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构筑起了保平安、促发展的专群结合的铜墙铁壁,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经济社会发展健康运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