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法庭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高高在上。一个电话,就把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叫到了自家门口。法槌一敲,就在家门口开庭,当场立案、当场审理、当场审结(调结)。“有麻烦,找帐篷法庭。”已经成为工布江达县农牧民的口头禅。
从2009年起,全区基层法院全面启动“车载流动法庭”民生工程,近年来,车载流动法庭的人员、设备不断更新,为大山里的农牧民群众送去了真正的维权保障。
情法兼容,亲民却不失威严
对家住堆龙德庆区的尼珍来说,如今的生活是以前无法想象的。几年前,尼珍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刚谈恋爱时,他的温柔体贴打动了尼珍,也因此两人很快就结了婚。
可是婚后不久,因老公在家无所事事,日子久了就开始吵架,直到他第一次动手打她。“多亏了流动法庭的法官们,要不是他们,我的孩子都可能保不住。”回想过去,尼珍觉得是一场恶梦。
2014年2月3日,尼珍的母亲拨打了贴在墙上的堆龙流动法庭热线:“喂,流动法庭吗?快来救救我女儿吧,那个人要打死我女儿了……”
刚到尼珍家中,就看见一个高大的男子冲破客厅的玻璃跳了出来,玻璃到处飞溅,前面一个惊魂未定的孕妇吓得躲到法官背后。“那个人是她老公,他情绪很激动,我们当时也挺害怕的,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拉住他。”堆龙流动法庭庭长普布卓玛回忆说。
平复两人的情绪后,普布卓玛和她的同事了解了情况。“我们当时是进行了调解,毕竟孩子快要出生了,轻易离婚的话,以后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普布卓玛和同事耐心劝导,告知男方其行为触犯了法律的哪些条款、夫妻双方有哪些权利义务后,男方承诺以后不会再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
“我们的工作不是做到这里就完事的。”普布卓玛和同事会经常对当事人进行回访。“现在男方找到了工作,尼珍也生了孩子,而且很健康,现在他们特别恩爱,邻居也说很久没听到他们吵架了。”
基层纠纷不外乎这样的家长里短。“在这里工作,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法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拉近了。”作为堆龙车载流动法庭庭长,多年的下乡经历,让普布卓玛深刻明白,做车载流动法庭的法官不同于坐堂审案的法官,需要成为真正接地气的法官,“我们经常下去,跟群众打成了一片,所以不能轻易离开这个岗位,因为这份工作靠的就是他们对我们的这份信任。”
便捷高效,才是真正为民
由于自然原因和传统习俗,波密县各乡村的群众居住较为分散,而且大部分群众都居住在山区,道路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群众出行也极为不便,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也没走出过大山,所以偏远乡村的老百姓诉讼难问题,一直是影响波密县法治建设的一大难题。
波密县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965年波密县法院建院开始,法院就开展了“马背法庭”下乡巡回办案工作,并长期坚持“马背法庭”送法下乡这一优良传统,但是实践中“马背法庭”存在办案效率低、辐射范围窄等较多的局限性,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直到车载流动法庭的出现,现在全县的每一个村庄,都可以看到 “流动法庭”的车影。从“马背法庭”到“车载法庭”不只是交通工具上的变化,它的变化确实解决了波密县2.2万余名农牧民的诉讼难问题。
2009年藏历新年前夕,波密县人民法院“车载流动法庭”的法官们正在忙着筹备年货,玉许乡政府反映有一起家庭财产纠纷案的当事人情绪失控,如不立即妥善处理,后果将很严重。接到报案,法官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耐心地安抚当事人,详细了解案件事实和矛盾根源,语重心长地讲法析理。经过近6个小时的努力,双方当事人就财产分割、债务承担等问题达成了协议,一起家庭财产纠纷案件得到了及时、妥善解决。
一个字“快”,体现了车载流动法庭的特点;两个字“便捷”,体现了车载流动法庭解决问题的作用。
一辆车的多种功能
一辆标有“流动法庭”的越野车,一枚国徽、一顶帐篷、三张桌椅、几张法官和原被告的身份牌。深入偏远山村、田间地头、农牧民的帐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都可从容开庭。这就是“车载流动法庭”,一种面向基层、面向农牧区,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的新型巡回审判方式。
巡回办案、就地开庭、指导法律咨询、司法调解、了解社情民意、开展法治宣传、选任司法联络员,不同于坐堂审,车载流动法庭以其灵活的流动性成为了联系群众与法庭间的桥梁。
堆龙车载流动法庭也叫乡村和谐法庭,“‘乡村和谐法庭’有案办案、无案搞法治宣传,也就意味着‘乡村和谐法庭’在审理案件之外把对群众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了另一个工作重点。”堆龙德庆区法院车载流动法庭庭长普布卓玛说,法官们一边审理案件一边了解群众对法治的需求和期待。比如,通过法庭向农牧民群众传授基本的合同和劳动法规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避免因不签订合同或合同订立不当导致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情形出现。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全区基层法院全面启动“车载流动法庭”民生工程。“有了‘车载流动法庭’后,全区基层法院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展‘法庭到农牧区’活动,把法庭开到农牧民家门口。”普布卓玛感慨颇深,建在家门口的法庭,当场传唤当事人、通知证人,当场制作、送达法律文书,把纠纷解决在现场、解决在基层。农牧民群众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廉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全方位的司法服务。(文中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