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遭通讯诈骗后心脏骤停死亡;8月24日,济南某高校一名女生被骗走3万元学费和生活费;8月31日,广东揭阳市惠来县一名19岁的大学生,被骗走1万余元学费和生活费后,留下遗言跳海自杀身亡……
通讯诈骗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通讯诈骗发案数量从2011年的10万起增加到2015年的59万起。2014年,通讯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7亿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增加了一倍多。
学生该如何增强法治意识,预防上当受骗?近日,记者采访了昆明市部分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及高校法律系教授,听他们聊聊如何防范通讯诈骗。
诈骗手段多
通讯诈骗花样繁多,各类诈骗短信层出不穷。“你的小孩学籍已完善请点击。”这是昆明市红旗小学一位家长近日收到的信息,家长将信息反馈给学校后,学校通过“校务通”群发信息给家长,提醒家长上述短信属诈骗短信,并将相关诈骗案例编成手册,发给学生学习。同时,在放假前和开学前组织相关培训,对学生开展安全和防骗知识培训。
红旗小学法制副校长赵小英表示,收到类似学生学籍的相关链接短信,家长一定要多个心眼,链接里很可能含有木马病毒,点开后可能危及个人信息安全。同时,家长和学生都要增强法治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内容,只要涉及到银行卡和钱款的,一定要留心,弄清楚对方是谁,自己花钱要做什么事,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拨打“110”询问,避免上当受骗。
据悉,有不少学生都接到过“警察”打来的电话,提醒你信用卡透支了几千万元要配合调查,或者“医生”称你的家人正在医院抢救,需要准备医药费。
“读大一时,我爸接到一个自称是我老师的人打来的电话,说我在学校晕倒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让我爸赶紧准备住院费,由于各种信息都说得对,我爸差点就去汇钱了,幸亏我妈想起来给我打了个电话,才了解到实情,知道是遇到了骗子。”云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小郭说,现在的骗子很狡猾,尤其离家远去外地上学的,父母和孩子都要提高防骗意识。
学校加强防骗教育
为加强学生的防骗意识,云南省各高校采取了开展培训、官方微信提醒、老师讲解等不同方式提示学生。今年,云南民族大学的新生收到了《防范诈骗告知书》,这份由云南民族大学保卫处联合昆明市公安局呈贡分局吴家营派出所总结出的“14个凡是”防骗“快捷读本”提示:“凡是电话通知领取助学金、助学贷款并要求携带银行卡到ATM机进行操作领取的”;“凡是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等行为均可能涉及诈骗。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防范诈骗告知书》每年都会对最新的真实诈骗案例进行汇总整理和更新,今年还首次要求新生在报到时对“14种常见诈骗手法”内容进行摘抄并签字。
云南师范大学宣传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学前,学校就通过官方微信刊登了新生防骗指南,针对“一二一”校区和呈贡校区的乘车路线、相关费用都作了详细说明,谨防新生因为不熟悉道路而上当受骗。开学后,学校将开展预防通讯诈骗相关培训,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云南民族大学则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对学生进行提醒,并在开学后组织统一培训。
除了以上措施外,省外的部分学校甚至将防骗知识设计成考题。今年,在武汉某高校迎新生现场,每名新生都拿到了一份“防通讯诈骗安全知识问卷”,共有10道测试题。全部新生均要参加考试,测试满分100分,80分及格,考试不合格者还需重修。
形成长效教育机制
云南师范大学法律系教授周梁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通讯诈骗泛滥的原因,建议学校应加强警示教育,让学生知道当涉及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银行等单位在处理相关事情时,在政策上是如何规定的,例如法院不可能直接通过电话传唤当事人,从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周梁云认为,尽管司法机关严厉打击通讯诈骗,但仍然屡禁不止。学生群体受骗集中爆发,主观原因是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对社会不了解,涉世未深;客观原因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尽管许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效果并不明显,准大学生频频上当受骗,说明中学阶段对学生的相关教育明显不足。
对于应如何防范通讯诈骗,周梁云建议,学校在开展相关培训和讲座时,应告诉学生正确的防范措施,多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让他们辨明真伪。同时,学校要将相关知识纳入到日常教育活动中,形成常态化。
支招:5招防范通讯诈骗
1.手机短信内的链接最好都别点,不轻易扫陌生公司二维码。
2.遇到汇款要求,先查询对方资质,不轻易汇款。
3.当发现银行卡被盗刷时,应第一时间挂失,同时尽快到银行网点和公安机关取得“本人拥有银行卡”的证据。
4.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5.需牢记公检法机关3个“绝对不会”: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绝对不会使用电话通知的方式开展案件侦查工作,也不会通过网络或传真下达“法院传票”等手续;司法机关等绝对不会打电话要求转账汇款;绝对不会设立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