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逼仄复杂,电线如蛛网般扭曲、纠结……提起“城中村”,总会给人这样的印象。福建省龙岩市“城中村”多为老旧民房,防火间距小,火灾隐患突出、消防设施滞后、居民消防安全常识匮乏,倘若发生火灾,扑救难度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缘何十几年来,龙岩市包括“城中村”在内的社区火灾形势平稳,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我们从人员设施、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成效凸显!”龙岩市消防支队防火处严孙武处长说道。
人员设施从哪里来?
“火灾发生后的15分钟内是灭火的最佳时机和关键,但‘城中村’的现状很容易让消防队错过‘黄金15分钟’。因此,破解‘城中村’消防难题的首要着眼点就是帮助‘城中村’社区组建自己的消防员队伍。”严处长说。
本着这个思路,支队将把握灭火关键‘建队兴队’,大力发展民间“微型消防站”作为破解难题的第一招。
依托周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社区,全市在“城中村”建立以救早、灭小和“3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的微型消防站231个,征召本单位保安员、义务消防员、消防志愿者等为微型消防站队员,并配备消防水带、水枪、消防水泵等器材。这些点多、面广、熟悉辖区情况的“微型消防站”常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灭火现场,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
龙岩市苏溪社区驻扎着一支由15名本村村民组成的“微型消防站”,每天投入近40万元用于构建与119联动为主体的专业队伍建设,配备小型消防车、消防泵浦、手台机动泵等灭火器材。“社区不管那边出现火情,我们保证能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社区治保主任、微型消防站站长魏呈隆说。8月中旬,该社区一沿街店铺内厨房突发火灾,社区“微型消防站”队员4分钟赶到现场,在现役消防队到场前,就将火情控制住。
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全市包含“城中村”的185家重点单位、2个街道和16个社区已完成微型消防站建设,185家微型消防站纳入119指挥网调度。
完善公共消防设施,是破解“城中村”消防瓶颈的另一个关键点。在对市政消火栓设置及完好情况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各地政府下大力气整改市政消火栓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市政消火栓的补建工作取得成效,如:永定消防大队协同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天丰自来水厂、佳源自来水厂等单位,为全县100个存在问题的消火栓进行维管;漳平市政府协调财政局投入近100余万元资金在城区新增了62具市政消火栓等。新增的消火栓有很大一部分都可服务周边的城中村,为火灾发生时提供水源保障。
管理制度如何建立?如何运用?
解决了“人员、队站、装备”的问题,仅是破题的第一步。
“建立一套火患排查、责任明晰、消防宣传的制度措施,才能确保‘城中村’消防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严处长说,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布局凌乱,导致火灾隐患死角多,想扎实开展‘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工作,就需要发动基层的力量。
支队大力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市综治委还将乡镇(街道)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之中。自2012年,全市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划分为134个大网格、1900个中网格、14113个小网格,大量基层力量担任消防“网格员”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实行多户联防、区域联防,开展消防安全自我检查、自我宣传、自我管理等群防群治工作。“它几乎可到达社区的每个角落,基本没死角。”
据了解,建立96119火灾隐患投诉举报中心,是支队消除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一条路径,2012年来,全市消防部门共办理城中村涉及消防安全问题的信访件200余起,消除一大批城中村火灾隐患。
“建立违法抄告制度,能够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监管力量,化零为整,清剿火患!”据悉,消防部门将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堵塞、占用消防车通道的违法行为抄告城管、交警等部门,由职能部门开展对城中村小街小巷道路两旁的流动摊贩的管理,解决违规停车、占道经营问题,保障消防车道畅通;在电气线路管控方面,消防部门将电气线路违规违法行为抄告市供电部门,目前供电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居民住宅配电设施火灾隐患专项排查整治的通知》,部署并专项行动。
定期分析形势,发布评估报告。据介绍,目前,消防支队正结合历次消防安全形势评估内容对全市消防专项规划进行修编,提请业务归口部门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这也正是城中村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周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