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担当而不凡
——追记广西柳江县进德镇槎山村人民调解员余海燕
工作之余,活泼开朗的余海燕生前照。
槎山屹立,田野碧绿,初升的太阳将素有“一都米”之称的柳江县进德镇所有的村庄映红。
湛蓝的天空下,溪流静静流淌,似乎在诉说着对一个心系群众的好干部——槎山村村委副主任、人民调解员余海燕的深切怀念与追思……
5个月前,在矛盾纠纷现场,为了阻止当事人行凶,年仅34岁的余海燕倒在了当事人的凶器之下,倒在了她挚爱的调解岗位。
她是一个怎样的干部?她的人生有着怎样动人的乐章?
近日,记者走进柳江县进德镇,叠合着余海燕的脚印重走了槎山村,试图寻找这份可贵的精神遗产,还原她对家乡与人民的挚爱,用生命诠释党的根本宗旨,铸就厚重光辉生命的印记。
危险面前挺身而出
槎山村北凤屯篮球场边的空地上,杂草丛生,一派戚然。
“这里就是余海燕倒下的纠纷现场……”8月31日,指着这片空地,槎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颇凡松悲伤地告诉记者。
139天前发生的悲惨一幕,让颇凡松这个硬汉子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痛楚。
悲惨的一幕,源于一起普通的土地权属纠纷。
2015年3月,槎山村北凤屯村民曾庆和与曾红成,因篮球场边约600平方米土地权属问题,引发纠纷。
槎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第一时间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因双方分歧较大,未能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委员会向当事人出具了调解意见书,终止调解程序。
两个月后,曾庆和就该纠纷向进德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然而,依然是调解未果。
2015年5月19日,进德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做出了《终止调解决定书》。
2016年4月14日,曾红成请来挖掘机师傅到纠纷地作业,曾庆和及其儿子曾水生见状前来制止,双方产生激烈争吵。
当天,槎山村村委正是余海燕值班。
9时10分许,曾红成电话请求曾经调解过此事的余海燕到现场调解处理。
“北凤屯那边有纠纷,叫我过去。”余海燕接到曾红成的电话后,向颇凡松报告。
令颇凡松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却成了他和余海燕的最后通话。
9时20分左右,余海燕从村委办公室赶到北凤屯时,纠纷现场局面已经失去控制,余海燕见状,奋不顾身上前制止。
悲壮故事的发生,往往总是令人始料不及。
在曾红成安全离开现场后,曾水生转向迁怒于前来制止的余海燕,丧心病狂地持刀捅向了余海燕……
血,鲜红的血,映红了调解现场。余海燕就这样倒在了当事人的利器之下,倒在了调解现场。
34岁,如诗年华,如火青春,一名人民调解员的生命就这样被定格。
弃商回村服务家乡
余海燕的人生与挑战密不可分。
1981年出生的余海燕,是槎山村有名的女强人,她独自在外打拼。开办养殖场、入股建筑装修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年收入可达到30多万元。
能力强,余海燕上进心也强。几年前,余海燕曾问过姑丈如何入党,最终在姑丈的指导下,她写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10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2014年9月,村“两委”换届前,为进一步增强村委干部的战斗力,配优配强村干部队伍,进德镇党委、政府号召进德镇热心、有公心、敢担当的村民到村委任职。
“海燕,村里想选个村委副主任,你年轻又有能力,又追求上进,是否可以考虑?”
“说心里话,干村委工作肯定累。但是,能帮家乡的老百姓做点事,这是大好事,我乐意!”
“你上任后,要负责北凤屯。”
“没问题!”
……
两年前与余海燕的一番对话,至今,槎山村党支部书记曾定生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2014年9月,经过全体村民的投票,余海燕以2019票如愿当选,这是全体村民对她的信任。80后的她也一度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村委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村干部。
“在外经商,一年能赚几十万元,为何还要回来当村干部,一个月才领那900多元的定补工资?”有人曾问余海燕。
“我有我自己的事业,而且经营得蛮好,但槎山是我的家乡,我不一定能帮助村里做出什么大事,但我会用我的热量去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只要群众需要我,我就干。” 余海燕这样回答。
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向人们展示了80后对村集体建设的担当。
2015年1月,经推选考核合格,余海燕被聘任为进德镇槎山村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人民调解员。
从一名商人到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余海燕以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和学习,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人民调解法》《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以及人民调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她一一找来学习;遇到的棘手难办的纠纷,她虚心向司法所的同志请教。
村民曾某乙为了利于排水而砌围墙,曾某甲认为影响其通行,从而发生纠纷。余海燕在调解过程中引用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使得曾某甲同意曾某乙建围墙,自己改道走门口大路进出。
村民曾某丙因承包村篮球场樱花工程与村民小组长曾某丁发生纠纷,余海燕在第一时间介入。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曾某丙同意放弃村篮球场硬化工程,由村民小组长曾某丁另外请人施工。
……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却让余海燕从心底感受到,一个小小的人民调解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防止矛盾激化的第一道防线上的卫士。
担任人民调解员一年多以来,余海燕牵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没有一起因调解不及时或不满意引起矛盾激化,全村实现矛盾纠纷“零上报,零上访”,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信赖。
余海燕殉职后,司法行政部门先后追授其为“柳江县优秀人民调解员”“柳州市优秀人民调解员”“全区优秀人民调解员”,并向司法部申请追授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8月,余海燕被评为柳州市2016年第二季度“最美柳州人”。
责任担当大爱无疆
8月的槎山村,在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大悲大痛之后,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可是,当记者再次提起余海燕这个名字时,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群众渐渐退去的哀伤又一次席卷而来,绵绵不绝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如果她听我的话,等我赶到村委,再和她一起去现场,或许惨剧就不会发生了。”颇凡松至今仍然万分懊悔与愧疚。
颇凡松告诉记者,接到余海燕的电话后,自己曾叫她在办公室等候,待自己赶到后,再一起去事发现场。然而,考虑到现场的危急,余海燕最终还是选择第一时间独自赶往。
“非常可惜,非常令人痛心!”柳江县司法局局长吴永造为余海燕的离去痛惜。他哽咽地告诉记者,该纠纷已经终止了调解程序,余海燕本可以不再前往调解。但是,本着对人民调解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余海燕还是以一名人民调解员的担当,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她是一个大好人!”北凤屯64岁的曾建强谈起余海燕就落泪。
2015年,曾建强大病申请救助,今年3月房子被烧申请保险,余海燕几番上门,不辞辛苦一一帮办理好所有手续。
“我情愿以自己的死,来换取阿燕的生!”当事人曾红成的母亲眼含热泪告诉记者,如果当天余海燕不赶来现场,倒下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儿子。
余海燕走后,10岁的儿子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一直盼着妈妈回家;56岁的老母亲总是痛哭流涕,感慨自己的爱女狠心离去;槎山村群众不愿相信,这么好的村干部就这样匆匆离去……
思念如水,悲伤成河。
34年的短暂人生,余海燕走进了大家的心坎里。人们不会忘记,在她的骨髓里,有一个时代永不过时的东西,那就是对党的事业和老百姓的一份赤诚。
夜幕降临,繁星闪烁。余海燕不曾走远,她在家乡的夜空中,她在大家的思念里。
余海燕,一直都在!(卢林峰 宋彬 全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