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贵州省福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把“平安福泉”建设纳入全市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平安建设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平安创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重点工作深入推进,整体工作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其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12”模式得到中央政法委、省委政法委和州委政法委高度认可,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全国31个“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创新项目”之一。
打防综合施策
平安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为进一步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不减,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织密基层社会治安防控网,整体防控水平明显提升,福泉市依法严厉打击暴恐、“两抢一盗”、吸毒贩毒、传销诈骗、赌博、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深化治安复杂地区整治行动,破获了一批大要案件,抓获一批重点逃犯,打掉一批犯罪团伙,整治一批治安乱点、重点区域,实现“五个严防、四个明显、一个确保”工作目标,2015年,福泉市财政仅在规范化接处警车、执法记录仪、单警装备上就投入了50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公安机关接处警办案条件。
目前,福泉市已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的“天网工程”一期建设,建成覆盖金山街道、马场坪街道、牛场镇前端视频监控点843路、智能报警点51个、卡口15个,通过视频侦控破案265起;投资8000多万元全面启动“天网工程”二期建设,整合社会视频监控700余路。刑事案件发案数连续3年下降,破案率连续3年上升,驾驭复杂的社会治安局势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不断加强。
为保证广大市民“白天见警察、夜间见警灯”,提高安全感、满意度,福泉市投入资金65万元,推动“名语小天网”建设,安装“名语”监控摄像头1830个,作为“天网工程”的补充,增加了安全防范覆盖面,有效弥补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村寨重点路段监控覆盖“真空”、“盲区”。“天网工程”启用后,2015年全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了34.12%,“两抢一盗”案件下降了31.80%;全年实现全市52天“零发案”。
福泉市采取坚持“守城门”行动、实施“霓虹哨兵战术”,在金山、马场坪两城区设置卡点10处,加强武装盘查,坚持重点时段、重点值守,开展联警巡逻、武装巡逻、带犬巡逻,布置“三分钟接处警圈”,打造实时警务;加强基层群防群治防控,整合单位内保、农村治保、行业保安、小区门卫力量,加强巡逻巡防,建立农村义务联防队、十户联防、治安中心楼长等防范机制;加强法制宣传,大力开展“六五”普法,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向广大群众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知识,进行毒品危害、防骗、防盗、防抢、防火等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矛盾纠纷多元调处
筑牢筑实首道防线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筑牢稳定第一道防线,福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推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12”模式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多元化调解联动平台,整合市、乡、村三级调解组织资源,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机制,坚持“市级统筹、资源整合、多方联动、高效便民”工作思路,着力搭建一个市级多元调处联动平台,完善一套以“司法确认”为切入点的诉调对接机制。
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第三方调解组织服务网络和“三员两站”(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司法联络员和基层综治工作站、法官工作站)便民服务网络作用,规范有序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引入法治轨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112”模式,以“不收费、抗反悔、可执行、促效率”的特点和优势,化解了矛盾纠纷“调解—反悔—再调解—再反悔”的马拉松式调解难题。
福泉市全面将矛盾纠纷化解引入司法轨道、注入法律元素,为依法、高效、便捷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找到了“特效药”,成功化解了龙昌镇樊某40多年信访老案、龙昌镇矿地群体性纠纷、“8·27”灾后重建安置多元性纠纷等,为一大批积案、群体性纠纷和涉民生案件圆满地划上了法律句号,收到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近3年来,全市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在97%以上。
加强特殊人群管控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为抓好抓牢抓实困难弱势群体、特殊人员群体、利益诉求群体(以下简称“三大群体”)服务管理,着力抓好特殊人员群体“六项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育新工程、回归工程、红丝带工程、安宁工程)建设,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三大群体”利益,福泉市出台了《关于全面做好“三大群体”服务管理着力抓好“五项工程”深入推进“平安福泉”建设的实施方案》。
同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福泉市社会服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乡镇落实、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3年来,福泉市采取公办民助方式建成福泉市“安宁医院”,落实城乡医疗救助资金50余万元,累计救助精神病人92人,“安宁医院”的运行模式和社会效应得到省、州领导的高度评价;累计投入经费150余万实施“阳光工程”,累计就业191人;建立2家回归过渡性安置基地,安置刑释解戒人员100多人;在市一医设立了红丝带病房,投入资金22万元,累计救治患者46名;建立3个“雨露班”,已经收教学生133人;动员12名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到州启航学校教育矫治。
福泉市在省、州综治委的精准指导下,在全市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创建下,平安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改革创新亮点纷呈,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