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多数大学生
接到过诈骗电话
记者在跟随西藏自治区公安厅网安总队民警进校园活动中,走访了西藏大学以及西藏大学财经学院两个院校的学生。西藏大学一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已成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个人信息泄露、容易受到诱惑、社会经验不足和防骗教育缺失,是大学生频频被不法分子盯上的关键原因。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大三学生赵同学告诉记者,只要懂得辨别,一听诈骗电话内容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前几个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那个人问我是不是赵某某,我说是,他说是我领导,说到这里,我就知道他是个骗子,于是我假装跟他很熟,问他是不是那个谁,骗子一听马上接话答应了,说了几句后,他叫我给他打点钱,这种伎俩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辨别。”赵同学说。
“我们一个宿舍的人几乎都接到过诈骗电话,基本都是170开头的号码,手机上如果安装了安全软件,遇到这一类电话,都会有提醒,比如显示为骚扰电话、钓鱼电话等。以前我们一个同学接到了一个冒充他老同学的诈骗电话,骗子隔三差五地就给他打电话‘叙旧’,我同学后来确认不是老同学之后,就给骗子打电话过去,用各种好玩的方式‘调戏’骗子,其实这也是一种乐趣。”赵同学说。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的朱同学目前读大二,她表示,诈骗短信隔三差五就能收到,不是“你中奖了”,就是“恭喜你获得本店幸运顾客,点击链接免费领取礼物”等,“这都见怪不怪了,我上高中的时候就遇到过QQ诈骗,进入大学之后,诈骗电话和短信更多了。”
记者发现,在西藏大学随机采访的多名在校大学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收到过诈骗短信,而且都是带网址链接的短信。而对于诈骗电话,多数学生都表示接到过这类电话,这些诈骗电话以冒充领导、冒充公安部门、冒充网站客服居多。
随着大学开学,相对缺乏社会经验而又热衷于上网的大学生群体又被骗子们盯上了。近期,国内网络诈骗频繁,给大学生们敲响了警钟。记者在西藏大学采访时了解到,很多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早在高中时就接到过QQ诈骗信息,比如冒充亲戚借钱、冒充同学请其充话费等。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则表示,诈骗电话一下就能听出来,怎么会上当受骗呢,诈骗短信更好辨认。而对于自身有何防诈骗技能,很多同学则表示,基本没有技能,只是靠直觉和自身的经验。
■提醒
网购或网上聊天时
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随后,记者在西藏大学财经学院采访时了解到,该学院有3名同学曾遭遇过电信诈骗,被骗取了不同数额学费和生活费。对此,自治区公安厅网安总队民警给财经学院的大一新生举办了一场讲座,主要以网络安全为主。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该校的大一新生。“你有没有接到过诈骗电话?”“有没有收到过诈骗短信?”“有没有防诈骗的小技能?”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大一新生们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收到过诈骗短信,也接到过诈骗电话,没有防诈骗的小技能。
张同学从小在拉萨长大,今年刚刚考入西藏大学财经学院,他表示,高中的时候就接到过QQ诈骗,冒充亲人和同学骗钱的,“现在的诈骗电话只是花样多了而已,只要自己提高警惕,一般都不会上当受骗。另外,我会说藏语,我的亲人和朋友都会藏语,接到冒充亲人和朋友的电话时,就叫他用藏语说,骗子一下就露馅了。但是有些冒充领导和公安的,还真得特别留意。”
针对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已成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的现状,记者在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中看到,网安总队民警的主要宣传点在增强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方面,“结合校园师生网络行为特点,强化在校师生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管理好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银行卡等。”网安总队民警提醒,在网上购物以及网络聊天时不要随意泄露个人基本信息。
网安总队民警还告诫同学们要养成使用安全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好习惯,注意学习鉴别钓鱼网站的方法技巧,强化校园师生文明网上购物意识,远离网上各类非法交易活动;教育引导校园师生依法上网,规范网络言论,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认识,不盲目跟风,不发布负面言论,始终做到网上行为遵纪守法。
在校大学生往往也是谣言的重灾区,在此次活动中,西藏网警也紧密结合在校师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动向,向在校师生宣传讲解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危害,培养在校师生树立不信谣、不传谣、远离网络谣言的好习惯和敢于同网上造谣行为作斗争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