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广东省公安厅获悉,2015年以来,广东全省公安因公受伤人数同比减少了32.6%。受访基层民警反映,这得益于省厅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大轮训、民警岗位大练兵、警种专业大比武”活动,通过贴近实战、有的放矢的大轮训和大练兵,业务素养和技能素质有了较大提升。
去年以来,广东省各地、各警种精心组织实施“大轮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呈现出全警参与、深入推进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现已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1094期,培训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28353人次;举办各种业务培训班3962期,参与“大练兵”活动人数149177人次,占总警力的99.45%。
评选警务专家
“不要轻易否定他自杀的理由,告诉他除了寻死之外还有其他路可以走。”陈绍丹说。陈绍丹是广州市荔湾公安分局机动训练大队负责人,也是广州市公安局选拔的首批谈判警务专家。
有一次,3名被欠薪的工人站在天台扬言要跳楼自杀。陈绍丹到场后说:“你们派一个人和我去找老板,留两个人在这,如果和老板谈不拢再说。”简单一句话,不但没否定他们的维权心理,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获得了工人的理解,最后成功解决该事件。
1988年以来,陈绍丹处理跳桥自杀事件超过30宗,仅有1宗未成功,其他全部有效劝说跳桥者放弃轻生。
去年10月,广州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首批警务专家评选,从中选拔出包括侦查、审讯、谈判、狙击、“三防”等14个业务类别和刑事技术、电子物证检验等16个技术类别,267名能代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一流水平的警务人才。这267名警务专家,既有征战沙场的实战型人才,又有专攻科研的研究型人才;既有狙击、谈判等传统技术型人才,又有测谎、防生化等新兴技术型人才。
为充分发挥首批警务专家的高端引领作用,广州警方先后推出“领导干部联系警务专家制度”“警务专家创优计划”等一揽子配套措施,从静态“授业”和动态“驰援”两个方面引导专家履职,服务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
鼓励民警创新
广东天气潮湿,如何有效保存尸体检材,是个难题。
2003年7月,马宏声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踏出校园后便考进了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从事法医工作。当时在顺德公安局,由于条件所限,加上检材量太大,法医所有的物证冰箱难以满足存放需要,更严重的是存放检材的冰箱温度不稳定,导致肋软骨之类的检材只能存放几个月就无法再进行DNA检验。
马宏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新想法——将肋软骨干燥保存。经实验论证,常温下,滤纸包装后纸袋常温保存可以使肋软骨干燥,完全可以替代常规的冷冻保存。
“这不但大大降低了保存尸体检材的成本,提高了检材的保存时间,也方便了检材的送检和检验。”马宏声说,这种方法在顺德使用没多久就被佛山市公安局DNA实验室推广至整个佛山地区,并且被写入《佛山市生物检材送检规定》之中。
除了马宏声,广州市海珠区公安分局机动训练大队副大队长陈坚也是创新代表之一。
一直以来,基层民警手枪射击训练大多数在专业射击靶场开展,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随时随地结合实际开展训练。同时,在以往的射击训练中都是使用纸质靶标,既存在材料浪费、糊靶耗时等问题,且纸质靶标无法在快速射击中直观感受命中效果。
陈坚等教官自主研制了可循环使用的九孔钢板靶,钢板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175厘米左右中等身材、持枪人员造型,在头、持枪手腕、肩膀、腿等9个部位设计大小不一的圆形靶标。结合使用手枪、标记弹研发出钢板靶实战射击训练法,可随时在办公区域、会议室等较小场所组织民警开展训练。
模拟雨中射击
在组织实施大练兵中,各地公安机关严格落实“一切围绕实战、一切为了实战”的训练要求,贴近实战苦练基本功、创新技战法。
广州多雨,民警普遍反映“雨天开枪没试过”“雨天射击没信心”。针对能力短板和问题所在,越秀警方在全市公安机关中首创模拟雨中嘈杂环境实弹射击训练模式,于2015年开始组织基层一线巡逻民警开展了雨中嘈杂环境下实弹射击训练。
由于大规模开展模拟雨中实弹射击训练在广州公安机关中未有先例,越秀警方针对如何在射击场模拟雨中环境这个最大难点进行反复研究。经过多次考察测试,最终通过整合水泵、水管、喷洒头、喷雾器等硬件设施搭建了模拟降雨系统。并在广州市公安局警训部的指导和支持下,通过在射击训练场反复播放劫持人质、现场处置等模拟实况录音,将训练升级为模拟雨中嘈杂环境射击训练,更加贴合实战场景。
在参加特种射击培训前,佛山市公安局禅城分局29岁的民警杨斌从未在实战中开过枪。但正是由于他2年内的两次开枪,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7名,打掉了多个犯罪团伙。“通过培训,我才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是开枪的最佳时机,才能如此果断。”杨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