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一个方针”:党委首责 书记担纲
禁毒事关国家安危、事关民族兴衰、事关人民福祉,是一项民生工程。
贵阳市委决定,由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担任市禁毒委第一主任,履行党委书记对禁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责任,一年内4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禁毒工作。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密集调研禁毒工作,使禁毒工作真正成为党政“一把手”工程。
市委明确,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方针,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凸显“第一责任人”在“块统”上的守土之责,部门责任人在“条专”上的推动之责,解决了一批工作机制、实体建设等瓶颈问题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市委常委会实行每逢单月调度禁毒工作制度,定期听取禁毒人民战争进展情况通报,让排名靠后的区(市、县)和成员单位在会上“红脸”“出汗”。各区(市、县)普遍建立党委常委会、区(市、县)长办公会调度制度,有力推进了工作落实。
探索“一个模式”:科学戒管
吸毒人员构成层级广、结构复杂、复吸原因多样,而传统戒毒模式“千人一策”,吸毒人员树立信心难、戒断巩固难、回归社会难。“科学戒管、长期联动”成为戒毒模式转型的现实要求。
2015年,通过“大排查、大收戒、大管控”专项行动,找回下落不明吸毒人员4400余人,收戒严重违反戒毒康复协议人员600余人,在法治框架下为禁毒工作铺平道路。通过建立基础档案、心理档案、评估档案“三本档案”,编制戒毒治疗、心理干预、同伴教育“三个手册”,落实“一人一策”精准戒毒。
在戒毒所创立医疗分院、戒毒康复中心、心理矫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整合民政、教育、人社、卫计等部门力量长期入驻戒毒所,实现回归社会关口前移。
贵阳市委将建设新型戒毒所作为重点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4.82亿元,计划于2016年建成4个市级和3个县级强制隔离戒毒所,新增床位1.1万余张。
截至2015年12月,全市社会面吸毒人数从年初的18200余人减少到15600余人,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工作长期排名全省第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率达到98.72%,出所未满3年管控率达到97.9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抓住“一个关键”:打源头控环节
针对毒品过境与毒品消费并存的特点,大力推动打击毒品犯罪从重“破案数、缴毒量”向“打源头、控环节”转变,追击毒品来源,拉出贩毒链条,摧毁贩毒网络。
推动传统考核指标转向,实行逢吸毒必查毒源、逢贩毒必查上下线的“双逢双查”制度,将本地破案数缴毒量不低于80%、逢嫌必检率达到100%、“双逢双查率”不低于30%、50%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适应毒情形势,实施全警打击,推动基层派出所、刑侦、治安等部门和禁毒专业部门围绕禁毒严打发挥职能作用,形成信息资源整合、调取、推送、联动机制,扎实开展重点区域和娱乐场所严打整治,2015年破获公安部目标案件13起,创历史最好成绩。
2015年,全市破案数、缴毒量、打击数、查处数等传统指标均大幅提升。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缉毒执法工作排名全省第一。
强化“一个动力”:社会参与
禁毒工作社会化是落实“科学戒管、长期联动”要求的应有之义,社会资源是禁毒工作的源头活水。
制定《关于推进禁毒工作社会化的实施意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培育、发展、壮大各类社会组织。花溪区“阳光妈妈”志愿者协会被评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在全市建立社会化戒毒康复站20个,涌现出了乌当区顺新社区“五色”工作法、云岩区“阳光助业驿站”、省府社区“一公里小站”等基础阵地,得到上级高度肯定。建立美沙酮维持治疗点18个,实现10个区(市、县)全覆盖,日均服药3465人次,在治人数达到8033人,年保持率达到73.2%。建立特殊收治医院或“特殊病区”11个,收治床位511张,初步解决了收治病残涉毒人员的老大难问题。
出台《贵阳市举报毒品违法犯罪奖励办法(试行)》,统一全市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标准,公安机关设立专门受理机构,开通24小时固定举报渠道,受理群众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线索1800余条。
从社会组织的培育壮大,到基础阵地的建立运转,再到群众参与支持,构成了一张禁毒工作社会化的全新版图。
用好“一个手段”:大数据
贵阳市精准戒毒大数据应用平台,既是一个集戒毒信息收集、汇总、分析、研判、指挥、管控、考核为一体的综合性实战平台,也是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戒毒工作问题解决机制的具体应用。
一是围绕“数据源和问题”打基础、建平台,建立复吸原因分析模型、社会危害分析模型、工作考核评价模型,进行智能运算和综合分析研判。二是围绕当前需求建立工作应用,建立无缝衔接、戒毒评估、积分预警及分级分类管控、问题处理、任务推送、考核评价等基础应用,搭建环环相扣的过程干预机制。三是围绕信息关联建立高端应用,将平台纳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过人脸识别、高压缩存储、无线传输等技术手段,实现源头防范、防暴力犯罪、防公共安全事件等目标。
大数据手段将改变传统禁毒工作方式,实现信息在平台收集、数据在平台汇聚、原因在平台分析、问题在平台解决、管控在平台实现、考核在平台落地,以信息、动态、管控、戒治、帮扶、考核“六个精准”,实现查处一批、管控一批、戒治一批、帮扶一批的“四个一批”目标。
夯实“一个阵地”:预防为主
禁毒预防教育是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的治本之策。贵阳市委把2015年作为“禁毒宣传年”,深入开展禁毒“七进”活动,积极推动传统宣传模式向触及社会“痛点”的宣传模式转型。
突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禁毒预防教育,开展25周岁以下新增吸毒人员专项调研,制定青少年禁毒教育三年规划,加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在全市各中小学建立毒品教育园地,创建“禁毒示范学校”55所。
深入开展禁毒工作社会宣传,掀起禁毒人民战争强大声势。在全市居民小区、公共场所启动安装广告视频终端,建立禁毒宣传教育平台。按照集声、光、电一体现代化禁毒展览馆的定位,建成贵阳禁毒教育基地。全市禁毒知识进学校、单位、家庭、场所、社区、农村、网络、行业的综合覆盖率达到83.48%。
据统计部门调查,群众认为“吸毒现象较为严重”的比例从调查之初的16.15%下降到目前的12.46%,认为“吸毒人员有人管理、监督”的群众比例从66.08%提升到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