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找你们可以免费请律师,请你们一定要帮帮我……”前不久,苏先生来到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司法所,向工作人员倒苦水。苏先生是湖北人,这两年在水头镇的一家宠物饲料厂上班,他说,老板拖欠了他13余万元工资,多次索要无果,于是前来求助。
耐心了解苏先生的情况后,司法所工作人员对他带来的欠条、工作牌等材料进行了审核,认为他符合法律援助的申请条件,当即受理了案件。工作人员登录温州市法律援助综合管理平台,录入了案件信息,并将相关材料扫描上传,完成了法律援助申请的初审工作。
“案件已经录入系统了,法律援助中心马上会对你的案件进行审核,然后指派法援律师,你只要回家等通知就可以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这番话,令苏先生长舒一口气。当天下午,他就接到了法援律师的电话,还约定了会面的时间和地点。
水头镇司法所负责人介绍,以前当事人来司法所寻求法律援助,并不能像现在这样立竿见影,工作人员只能先了解一些辅助信息,法律援助申请还得当事人跑去平阳县法律援助中心办理。“有些村民住得远,跑一趟县城要花费很多时间,有时候材料没带齐,还要跑上两三趟。现在司法所能够初审法律援助案件后,当事人方便了很多,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据了解,去年底浙江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后,温州市司法局加速推出便民服务举措,重点把法律援助初审权限下放到各个基层司法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今年5月,这项工作已在温州所有县(市、区)的基层司法所全面铺开,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司法所法律援助初审全覆盖。
“温州全市129个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就是一个个对接群众需求的‘微中心’,加上承担法律援助联络员任务的村(社区)法律顾问,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我们的服务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进千家万户。通过突破司法所初审这个工作难点,并在偏远的山区、海岛试行审批权下放试点,我们努力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有效解决法律援助服务‘最后一纳米’问题,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努力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人。”温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林思可说。
在扩大法律援助受理点的基础上,温州市还特别注重司法所案件初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服务质量。今年上半年,温州市创新“智慧法援”建设,完善了温州市法律援助综合管理平台的各项功能,为每个司法所开通了专门的工作账号,便于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规范的初审操作和案件管理。温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制定出台了《温州市司法所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标准》,明确了司法所开展法律援助初审工作的各项要求和工作流程;定期组织督查,根据平台显示的案件信息,以抽查的形式电话回访当事人,掌握各地司法所开展初审工作的真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改进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