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医药费都还不上。”日前,在重庆市合川区法律援助大厅前,一位名叫杨金庭的合川民工对工作人员表达谢意。他因工伤赔偿纠纷陷入困境,在合川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他挽回了9万余元的经济损失,紧蹙的眉头得以舒展。
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合川法律援助大厅重复。近年来,合川区大力坚持“依法治区”,以法律援助中心为重要阵地,通过法律武器,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立足标准化 擦亮服务窗口
合川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王灿介绍说,近年来,该区大力推进法律援助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通过“阵地”前移,实现“一线”办公,大力完善配套,改善服务环境,让群众“上得了门、认得了人、办得了事”,最大程度方便来访群众,更好服务弱势群体。目前,该中心按照人性化设计、标准化建设,在人员集中的临街、一楼醒目位置建立了法律援助服务大厅。目前,派驻中心工作人员5名,全区各志愿律师38名轮流常驻大厅,可满足群众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案件进展查询等多种需求。
为提升服务效能,该中心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度、首问负责制、援务公开制、重大和疑难案件报告制、案件归档制等制度,严格服务标准,为来访者讲法律、讲政策、讲事实、讲情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立足规范化 提升办案质量
合川区法律援助中心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办案能力,全面履行法律援助职能,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王灿介绍,健全办案质量管理体系是实现法律援助规范化的基础。该中心不断健全完善案件登记台账、风险评估、集体研讨、会见情况检查、庭审考评、案卷评查、电话回访受援人、走访办案人、处理投诉等制度体系,规范法律援助受理、审批、指派、承办、监督等各环节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实现办案过程全监控、案件数量能核查、案件质量有保证。该中心创新推行“一卷一评”案卷评查制度,定期对办结归档的法律援助案件承办过程中办理程序、证据收集、案卷中相关材料是否充分严谨,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办案效果及受援人满意度;卷宗装订和归档等情况进行详细审核,严格按照评查标准以100分制量化定级,并与办案补贴挂钩,使法律援助案件办案质量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共受理案件1401件,办结案件675件,合格率、良好率达95%,优秀率达5%。
立足便民化 完善服务举措
近年来,合川区在镇街及工青妇残老共设立了35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村(社区)、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设立403个法律援助便民联络点,形成了一个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枢纽、35个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主干,以村(社区)为依托的覆盖全区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同时,该区法律援助机构网络还坚持整合优质资源,逐步向高校扩展。2015年,合川区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设立了首个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站,充分发挥在合高校法律人才优势,实现了全区法律援助触角延伸、关口前移,有力拓展和深化了全区法律援助工作。
为实现“应援尽援、便民利民”,该区不断延伸法律援助服务触角,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设立“法律援助流动站”“社区法制驿站”,推行预约申请、上门服务,打造网络、微博、微信等“线上平台”等方式,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咨询法律问题。截至今年6月,“148”电话咨询解答881件,接待来访群众4000余人,“微援助”网上解答咨询6件。
立足品牌化 推动上档升级
今年以来,该区进一步简化法律援助审批程序、缩短受理时限,开辟法律援助“快速通道”,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实行当日受理、现场指派。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党员职工、党员律师主动亮身份、晒承诺、比服务。优化服务品质,注重对受援人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行法律援助与贫弱群体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聘请心理咨询专家针对情绪激动、思想偏激的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引导信访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权,努力实现化解矛盾、缓解情绪和息诉罢访目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为进一步扩大社会知晓率,该区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报道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典型经验;开展“十佳案件”评选活动,增强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荣誉感,真正把法律援助打造成党和政府服务民生的精品工程和名牌工程,打造成为贫弱群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法治“保护伞”。(王嫚 胡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