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党代会五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全面贯彻中央治疆方略,探索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实践,为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20万各级干部组成、为期三年,覆盖全疆8635个行政村、754个国有农牧场村组、931个重点社区,新疆“访惠聚”活动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人员之多、与群众联系之密切、面对问题之复杂、任务之艰巨,在新疆历史上为首次。
自2014年以来,一场历时3年、涉及20万名干部深入基层的“访惠聚”活动覆盖了全疆8000多个村,从“访民情”到“惠民生”,再到“聚民心”,两年多来的实践成果证明,“访惠聚”活动是稳疆兴疆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探索,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胆尝试和有效实践。
“一竿子”贯彻到底,“一揽子”落实到位
处于暴恐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和干预治疗的阵痛期的新疆,应对特殊复杂的形势,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2013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听取了新疆工作汇报,研究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新疆工作做出重要批示。2014年2月,自治区党委决定,以争取人心、做好群众工作为统领,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重点,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 2014年3月5日,新疆各级机关首批11129个工作组、74759名干部奔赴天山南北,其中区直和中央驻疆单位工作组近500个、3000多人;各地州市、县市区工作组1万多个、7万多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组30多个、100多人。新疆军区、空军乌鲁木齐基地、武警新疆总队、边防总队、森林总队、消防总队也以各种形式参与活动;
▲ 2015年2月28日,第二批“访惠聚”人员下乡活动开启,74000多名干部深入基层;
▲ 2016年2月24日,自治区第三批“访惠聚”工作组启程,奔向天山南北基层一线各族群众身边。
按照活动总体部署,全疆8635个行政村、754个国有农牧场村组、931个重点社区,合计10320个基层单位,下派工作组要做到所有的村和重点社区全覆盖;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各级党政群机关部门,除一把手外,每名干部都要住村工作一年,3年间全疆20万名机关干部将轮换一遍,实现干部全覆盖;每个工作组都是宣讲团、实践团、落实团,确保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一竿子”贯彻到底、“一揽子”落实到位,直接与最基层实现无缝对接,实现任务全覆盖。
作为自治区党委围绕总目标、应对新挑战、解决新疆各种复杂现实问题的固本之举,自治区党委自“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伊始就明确要求活动的重点在“访”,要义在“惠民”,核心是“聚民心”。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既是任务又是目标:通过“访民情”,全面了解掌握社情民情和群众需求;借助“惠民生”,让各族群众早日受益、早得实惠;提出“聚民心”,让基层组织强起来,真正把村民的心聚起来。
“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既是要求又是责任:“宣言书”就是工作组通过不懈的努力,做好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这个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对宗教极端分子和暴恐分子实施严打;“宣传队”就是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和常态化的宣传教育,让群众真正懂得一个真理:只有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困难才能一步一步得到解决,日子才能一天比一天好;“播种机”就是转作风、反“四风”、带作风、促作风,选好配强村党支部这个核心,管好用好“七支队伍”这个骨干,夯实群众这个基础。
此外,“访惠聚”活动的工作标准也在不断丰富完善:
▲ 作为探索实践的2014年,确定了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重点,着力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基层基础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的工作重点
▲ 作为承上启下的2015年,确定了以加强基层组织、推进“去极端化”、保障改善民生“三项重点工作”统领“全面推进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基层基础”六项任务的工作方向
▲ 作为深入深化的2016年,确立了“1235”目标:即建成一个阵地,争取两个“摘帽”、提升两项满意率,实现“三无”,建设“五好党支部”。
记者观察到,作为推进新疆长治久安的重大治本之策,自治区党委始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访惠聚”活动从总体部署、主要任务到各环节工作的深入开展;从工作组组成、活动经费、安全保障到实施项目等各环节,自治区党委都仔细研究、科学部署、狠抓落实,有力促进了“访惠聚”取得实效。
“访惠聚”,不断引向深入
▲ “去极端化”有效推进。两年来,自治区“访惠聚”活动各级工作组用“五把钥匙”开好“五把锁”,疏堵结合,综合施策,有效淡化了宗教极端思想的阴霾。通过正本清源,用正确的教义启发信教群众内心自觉,各族群众认清了危害,主动与宗教极端思想彻底决裂,回归和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不少群众表示:如果不是工作组的帮助,我肯定还是那个被错误思想蒙蔽的愚昧者,更别说幸福生活了。
▲ 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增强。两年来,各级工作组认真建立并落实村“两委”、工作组、村警“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统筹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和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对维护社会稳定、打击“三股势力”,尤其是“去极端化”起到关键的作用。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工作组点子多、办法多,甘当幕后英雄;有了工作组撑腰,村党支部有威信了,村干部腰杆硬了。
▲ 民生得到有效改善。2014年“访惠聚”活动,自治区筹集资金20多亿元,开工建成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富民安居、定居兴牧、水利设施、养殖小区民生项目近万个,解决了一批群众吃水行路难、用电住房难、看病增收难问题,村容村貌,基层工作条件、群众生产生活明显改善。2015年,自治区又拿出近50亿元实施“访惠聚”村级民生项目。
▲ 干部作风显著改观。通过“访惠聚”这块“历练干部的磨刀石”,很多干部反映:与群众一起住、一起苦、一起干,接了地气,强了政治;学会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多了土气、强了能力;了解了基层困难、知道了百姓疾苦,去了官气、强了作风;付出了辛劳、做出了成效,长了底气、强了张力!截至2015年8月,全疆分6批共提拔重用“访惠聚”活动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3067名。
▲ 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访惠聚”活动依托村、社区阵地,“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渐次扎根千村万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已成趋势。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帮扶困难群众,真诚服务各族群众,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促进各民族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交心为上。很多村民动情地说:“指甲和肉分不开,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乡村治理的新疆经验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访惠聚”活动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稳疆安疆的战略部署,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探索,是自治区党委围绕总目标、应对新挑战、解决新疆各种复杂现实问题的固本之举,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六项任务问答
▲ 政治担当、责任担当是先决。新疆稳定工作严峻的形势要求,争取人心的工作为重中之重、是当务之急。全疆各级干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克服一切困难,强化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意识,创造经验、探索模式,在与各族群众的朝夕相处中争取了人心、凝聚了人心,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精神、党的各项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了基层,使各族群众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
▲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关键。两年来,“访惠聚”始终坚持“好人让基层干部当,好事让基层组织办”,通过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完善基层党组织规章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抓班子、带队伍,抓学习、强素质,建机制、强管理等措施,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执行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成为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
▲ 现代文化引领是保障。“去极端化”是“访惠聚”活动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新疆当前促进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两年来,住村工作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正信挤压、文化对冲、法治约束、科学普及“四管齐下”,通过各式各样的形式,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挤压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空间,引导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此外,借助严打高压、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社会稳定和谐得到有效促进。
▲ 民生工程凝心聚力是基础。住村以来,工作组成员坚持安心入住、用心思考、真心服务、细心工作,和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挨家挨户访民情。有的住村干部取了少数民族名字,有的给孤寡老人当干儿子、干女儿,很多住村干部还与村干部结对学双语、与村民结对交朋友、与困难户结对帮扶,通过帮助群众解决教育、就业、住房、社保以及道路、饮水、用电等实际问题,最大化发挥了民生效应。
▲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执政基础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创新源头在基层。面对新疆政经局势交织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的现实,新疆20万干部带着眼睛“看实情”、带着双手“干实事”、带着耳朵“听实话”、带着真心“求实效”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记者看来,为期3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是过去下基层工作的延续,是新形势下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的探索;是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也是新时期中国基层治理工作模式的创新、道路的探索。(郑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