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受累从不畏,补抄笔记最遭罪。”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基层官兵对待教育笔记的认知和态度。前不久,西藏自治区公安边防总队侦查支队就如何深入抓好政治教育在支队范围内广泛开展问卷调查,意见征求栏中,不少官兵提出改变传统“被动式”抄笔记的建议,让每名官兵的笔记呈现出各自特点。
“迎检式”笔记——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部队,整齐划一的各种硬件设施、整齐划一的官兵队列、整齐划一的内务设置一直是部队的靓丽风景线,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各类教育笔记也是整齐划一。教育笔记本是一样的,学习内容是一样,每名官兵抄写出来都是一样的,这种“迎检式”教育笔记成了不少官兵的“闹心事”。
记笔记,原本是每个人多年读书练就的一项基本功,为啥到了部队还成了“闹心事”?深剖根源,支队发现一些机关干部检查基层主题教育落实情况时,习惯于查看官兵的各类教育笔记本,把官兵笔记“写了多少、是否全面、是否工整”作为衡量教育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为了应付检查,个别单位就出现了以组织官兵抄写教案代替上教育课的“迎检式”教育笔记,使教育活动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现象。
新入警大学生周辑说:“我将课堂上听到的名言警句和产生的思想火花,用自己熟悉的符号记在了笔记本上,由于与检查要求不相符,两次被要求重抄笔记。”
也有官兵直言:“从小学到大学,记了十几年的笔记。我觉得,真正有用的笔记不应该是生硬地照搬照抄,而应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原本轻松实用的教育笔记,却变成官兵学习之外的负担,“迎检式”教育笔记真正让感受到“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体会式”笔记——留足自由发挥空间
有的政工干部说,抄也是一种学习,抄一遍总有点印象;也有的干部说,当了十几年的兵,抄了十几年的笔记,很正常。事实上,简单的“迎检式”教育笔记看似事小,危害却不小。一些单位以抄代替“入脑入心”,以抄代替“循循善诱”,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形同虚设,让许多官兵思想上存在“隐患”,最终导致案件事故的发生。
如何改变这种“只走笔墨不走心”的教育模式,让官兵有效利用笔记学到知识、有所收获引发了支队一班人的深思。教育要入心入脑,必须改变以往检查教育效果的方式。于是,变“迎检式”为“体会式”笔记便成了支队探索提高政治教育质量的一种新尝试。
“体会式”学习笔记除教育课主题和一级标题外,其他记录内容一概不做要求。教育中个人体会、收获、感悟都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允许官兵在记录时,对内容填填加加、勾勾抹抹;允许在笔记上粘贴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剪报资料;允许少数民族战士用民族语言以及速记方式记录……
简单的一个规定,却掀起了支队各类教育的新天地,让官兵受益、让部队管理者受益。仅一个月下来,成效明显。
勤务中队战士小张说:“笔记上要有自己的感悟,就得认真听课,思路要跟着教员走。课堂上,听懂的就当场消化理解,没听懂或有不同见解的,也可以把问题记下来,为课后讨论做准备。”
“点评式”阅批——拓展官兵沟通渠道
为适时掌握官兵学习效果,支队还要求基层主官对官兵笔记开展“点评式”阅批,每周教育日结束阅批一次,针对官兵笔记情况和近期工作情况给予不少于50字的点评,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目的在于促进官兵学习思考和便于管理者指导工作开展。
每周一次的笔记批阅,不仅是评价听课效果,更多地是鼓励式话语,有对工作方法的支招,有对情感问题的解惑,有对遇到挫折时的激励,有对获得成功后的提醒。利用笔记还能对授课质量进行评价,官兵们把对授课的评价直接写在笔记上,为机关检查指导教育、评定优质课件和优秀教员提供参考。
对教育笔记“点评式”阅批,高山特勤大队教导员刘明林有着自己的感受:“以前翻看战士的笔记,就看字迹工整不工整、内容缺不缺,现在不一样了,看笔记就能知道大家对学习内容有没有真的入脑入心,就能知道教育开展时还存在哪些不到位的,更能通过笔记看出官兵对教育内容的感悟,了解官兵的思想。以前批阅笔记是个形式,现在批阅笔记是了解官兵思想、为官兵答疑解惑、指导工作开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从“迎检式”笔记到“体会式”笔记,再到“点评式”阅批,同一本笔记却带给了部队教育许多的不一样。战士率真记录,干部倾情点评,使官兵在你写我评中进行思想交流碰撞,让政治教育不再空洞枯燥,既拉近了官兵情感距离,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