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止付冻结涉案资金逾1600万元
福州反诈骗中心为群众守好“钱袋子”
接到一个精心编排的电话、点开一个用心伪装的网站,就可能让银行卡里的钱不翼而飞。当前电信网络新型犯罪社会危害大,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已经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打击、主动预防?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依托反诈骗中心,强力治理各类电信网络诈骗,取得显著成效。
从各自为政到合成作战
近日,福州市民严先生的手机突然接连响起短信提示音。他点开短信,震惊地发现自己卡里的400多万元正被转入一个陌生账户。“我的银行卡没有离开过身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400多万元一下子就没有了。”严先生震惊之余马上联系了银行,并在第一时间报警。
福州市公安局迅速联动金融、电信等部门启动反电信诈骗应急处置机制,仅4个小时就成功冻结全部赃款,并将其悉数返还受害人。“我们公安与金融、电信各部门有效对接,为侦查办案提供了很大便利。”福州市反诈骗中心民警郑重介绍。
针对电信网络新型犯罪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情况,福州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福州市于今年4月15日成立反诈骗中心。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7家银行以及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入驻中心,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案件统一受理、查询、封堵、查处,无缝对接,提高涉案资金冻结速度,有效阻止受害人资金被盗取转移。
经过4个月的运行,“专业对职业、团队对团伙、系统对系列”的警银、警企协作机制发挥了良好的功效。今年1月至7月,福州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433起,同比下降19.43%;破案479起,同比上升7倍。中心成立以来,福州警方连续侦破了2起案值百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依法查询涉案账户1664个,发现案件线索695条,止付冻结涉案资金1600万余元。
既以快制快又延伸触角
以往,在电信诈骗案件中,受害人发现自己被骗后,走完繁琐的程序有时需要几天时间,被骗钱款早已不见踪影。反诈骗中心打破壁垒,让公安部门、金融部门和电信运营商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以“快”制“快”成为反诈骗中心的制胜法宝。
今年5月11日14时,福州的陈女士报警,称当天13时许,在无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她的一张农行卡内的96万元被转至上海某公司账户。接警后,在驻点银行以及中国银联福建省分公司的大力协助下,公安机关迅速查明相关款项通过翼支付平台转入第三方支付账户。福州市反诈骗中心立即与中国电信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广州中心联络员联系,对转入其平台的涉案资金进行止付操作。30分钟不到,涉案资金便被冻结。
随着诈骗手段的更新,仅凭“快”已不能满足打击电信诈骗工作的需求。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跨时空作案的特点,办案部门从本地被骗案件入手,通过电信流、资金流、网络流等线索追根溯源,开展异地落地侦查,不断延伸触角。
今年年初,福州市仓山区发生一起假借投资公司名义,通过电信网络推荐所谓的“涨停板”股票实施诈骗的案件。“我们对涉案银行账户的交易流水进行分析后,锁定诈骗团伙窝点在安徽省合肥市。”福州市公安局仓山分局刑侦大队反诈骗中队中队长郑玉添介绍。3月1日,福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会同仓山分局,在合肥捣毁这个特大诈骗团伙,抓获嫌疑人90余名。
既打击犯罪又注重宣传
电信诈骗案件的侦破并不容易,要想降低群众的损失,前期的预防和防诈骗宣传显得尤为关键。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福州警方注重打防结合、关口前移,研发了防诈骗App,实现电信诈骗信息源头拦截。目前,防骗软件用户已有5万余人,完成可疑短信拦截100余万条。
福州市公安局还梳理了电信诈骗犯罪的常见类型,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入户宣传走访,提醒广大群众提升防骗意识。同时,福州市公安局还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治理成效,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1个月的“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宣传月”活动,着重开展“96110-8”防骗热线、典型案例、常见作案手段等主题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梁仁昌 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