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辽宁:特色民族村里炫出平安“民族风”

2016-08-09 14:30  来源:辽宁长安网  责任编辑:黄海英
字号  分享至:

  辽宁省:特色民族村里炫出平安“民族风”

  探访,辽宁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平安经

  ■ 这是一个依山傍水,民族底蕴深厚的村寨,它坐落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哨镇,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88%都是蒙古族,50%以上的蒙古族群众都能够用本族语言交流,而且全村70%以上的村民居住在既秉承游牧文化风格,又体现农耕文化特色的“海青平房”,它就是白音爱里蒙古族村。

  ■ 这里地处长白山系边缘,龙岗山南脉地带,这里空气清爽、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清澈的苏子河水由东向西从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流过,它就是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

  ■ 凤城市大梨树村具有浓重满族特色的民居环水而建,山水萦绕间,那座鲜红的干字石碑,记录着大梨树人的坚忍不拔。

  ■ 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甜水镇的中部有个小村庄,它被稻田和苇塘包围着。走进村庄,村舍一排排整整齐齐,各家各院的院墙也统一为一种颜色,上面画着民族风俗的生活画面,一排排的院墙也就成了民族画舫。一座村门上面的大字告诉人们,这里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二创村。

  这些村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几年在“大平安”的理念下,将民俗文化融入平安创建,用村规民约凝民心、谋发展、汇幸福,他们念出了一本本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平安经”。

  罗天成(左)向记者介绍村史

  平安经之

  村规民约 唱响和谐曲

  “什么是福?平安就是最大的福。”说起少数民族村的平安建设,村规民约就是很好的经验所在。它教育村民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实现村民自治,创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和谐之曲。

  大梨树村是凤凰山下的一个拥有1642户村民的山村,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6%。改革开放前,这里是一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村党委书记毛丰美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如今建成了全国4个“第一”:第一个2.6万亩集体果园;第一个1万亩五味子种植标准化基地;第一个5万平方米多功能“干”字文化广场;第一个7000平方米现代村级文体宫。

  大梨树村党委副书记温红娟告诉记者,在大梨树村有个执行已久的制度,内容大到指导村民如何做人,小到村堡卫生清扫。因为它的存在,使得大梨树村上至干部,下到村民,廉洁清明,民风清澈,这一特有制度就是大梨树村《村规民约》,也正是在它的约束下,让大梨树村获得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的荣誉。

  1997年,大梨树村制定《大梨树村村规民约》,同时出台相关奖惩政策,把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同村民享有的生活福利待遇挂钩。在《村规民约》面前,干部村民完全平等,大梨树村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改旧俗、树新风。

  记者看到,最新修订的大梨树村《村规民约》第一条就是:坚决制止大操大办之风,除红白喜事可操办外,对其它一切事情严禁操办。严禁本村村民在任何地方操办和参与本村村民酒席,如有违反,对操办者取消全家10年福利待遇,同时取消操办者所在村民组全组村民1年福利待遇(发现一起取消全组1年待遇)。

  温红娟说:“我们这个《村规民约》是在诸多负面声音中不断树立威信,村民也都从不适应、不理解中,转变过来。现在一直执行得非常好,更主要的是我们所有的村干部必须带头做好这件事情。”如今,大梨树的《村规民约》家喻户晓,真正实现了“村规与国法,融汇进农家”,是干部群众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重要依据,成为村民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准则。

  随着民风的变化,大家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如今在生活无忧的大梨树村,许多本该安享晚年的村民依然选择工作。

  同样,记者在二创村的《村规民约》里看到这样一条:“要尊老爱幼,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子女应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老人。”由于多数子女出国打工,有的人甚至几年都不能回家。为了让老人们心情愉快,每年的重阳节,村委会把八十多岁的老人请到村便民服务站,与我省所有便民服务站不同的是,这里的活动中心有专为民族风俗而设置的火炕,这是记者见到的最大的火炕,面积近50平方米,重大活动聚餐就在炕上摆上几张炕桌。重阳这天,老人们在这里集体过大寿,村子里的人向老人们祝福。而在其他民族节日里,这里也会举行聚会,全村人们到这里聚餐,跳舞。

  平安经之

  民族文化 敲响幸福音

  有人说,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从挂在百姓脸上的笑容,就可以看出来。在民族村寨的夜晚,在那些尽情舞动着的村民脸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从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那是他们最美妙的表情。

  “白音爱里是一句蒙语,汉语的意思是富裕的村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哨镇白音爱里蒙古族村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杰对记者说。“要想发展经济,首先得维护一方的平安稳定。”张俊杰说。

  而白音爱里村把蒙古族的民族特色与平安建设工作有机结合,正是这里多年来的平安经验。2009年以来,他们充分发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基地”、“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优势,积极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先后建成了面积400平方米的民族语言生态保护基地和面积90平方米的蒙文图书阅览室,如今,这两个地方已经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闲暇之余的聚集地。

  张力勇和白瑞芹是东蒙民间故事传承人,他们经常活跃于村内的各个角落,向村内的孩子们讲授东蒙民间故事,不但让孩子们了解了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更潜移默化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白音爱里村有一个最受欢迎的地方,那就是蒙文图书阅览室,现藏书20000册,内置桌椅50套,在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传承发展民族语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闲之时,广大群众纷纷聚集在这里查阅各种图书资料,汲取文化营养,学习科技知识,掌握致富本领。设置在图书阅览室内的村广播站,每天早、中、晚定时向村民播放蒙语日常会话和生活常识,已成为村民特别是孩子学习、掌握和传承民族语言的主阵地。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你把他们当家人,他们就把你当亲人,如今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张俊杰对记者说。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一方平安稳定,他们在村部院内建立了民族政策、科普宣传、村务公开等宣传专栏,并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每逢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秧歌表演,歌舞表演、体育比赛、故事会等,以增加节日气氛,促进村民和谐。

  满族人特别重视孝道,百善孝为先在赫图阿拉村得到了真正的传承。在很久以前这里就有这样一个习俗,如果夫妻没有儿子,可以在外村入赘一名女婿,女婿可以享受与同村村民同等的待遇,但如果出现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就会取消这些待遇,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外村入赘过来的女婿我们都会和他签一份赡养老人的协议,并将这一条纳入了村规民约。”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满族村党支部书记罗天成对记者说。

  就是因为这种民族风俗的存在,目前赫图阿拉村几乎没有一个孤寡老人,老人的晚年生活也非常幸福美满。

  罗天成还告诉记者,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而这些传统美德在赫图阿拉村一直延续至今,不但促进了邻里和谐,更营造了浓厚的平安氛围。

  虽然二创村出国打工的人多,但是留守家里的人们并不缺乏文化生活。每当节气变化,或者节日,村民们就会聚集在一起跳舞唱歌,聚餐。这里朝鲜民俗颇具特色,至今还保留着将棋、数斗笠、斗鸡、跳板等朝鲜族游戏。风味食品有紫菜饭、打糕、冷面、狗肉、泡菜。在这里,民族游戏、风味、民俗与比赛结合,人们生活在喜庆热闹祥和的环境里。五月初五,端午节要做打糕,村子就举行打糕比赛,现在在村委会工作的康峰学虽然个子不是很高,但是他是村里的打打糕的冠军。辣白菜是朝鲜族的风味咸菜,当地人们认为只有立冬这天腌制的辣白菜最好吃,所以这天是全村腌制辣白菜高峰之时,村子就举行腌制辣白菜比赛。

  到了傍晚晚饭后,民族的风俗和喜好让这些老年志愿者们来到庭院,又跳起了民族舞蹈。与现在大多地方的广场舞不同的是,二创村的广场舞看着更好看,不少村民都会穿上民族的服装,在民族的歌曲声中舞动。

  在记者采访时,二创村委会妇女委员周静告诉记者,志愿者协会的老人们不满足现在的舞蹈水平,又请了两位专业老师为他们培训,在8月8日的全村聚会上表演。

  二创村的《村规民约》

  平安经之

  特色组织 守护平安地

  平不平安,首先看治安。老年志愿者协会的巡逻队、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妇女维权协会、“三员”普法队······民族村的这些特色组织以行动守护着平安。

  多年前,由于中青年人在外,二创村里的一些老人就自发组织起来,担当起看家护院的事来,后来就成立了老年协会。这些老人以村为家,自发为村里的环境和治安出力献策。每天早上,60多岁的宋锡久与其他老人一样,四五点钟就走出家门,在村子里转悠,看到不干净的地方,他们就马上处理,不能马上处理的,就在白天到村委会反映,并研究解决方法。

  在他们的带动下,每个村民都以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如今的二创村垃圾都是分类存放的。老人们不仅参与清洁村子环境,发现哪里不整洁,老人们就动手收拾干净。

  老人们还自发担起治安巡逻的任务,随着村庄的发展,去年,成立了老年平安志愿者协会,并已经在民政部门注册。从此,老人们活动更有规律了。每天吃完了早饭,老人们便不约而同从家里出来,五个人一组,在村子的不同地方巡逻,走走看看。下午再巡逻一次。如今,随着网格化建设,村子里又有了视频监控,全村更加安全了。

  同样在大梨树村,村党委建立了20人组成的“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队”、25人组成的“妇女志愿者服务队”、100多人的“旅游区志愿者服务队”等3支志愿者队伍。还建立4处志愿服务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建立了志愿者服务活动记录和档案。

  在制定《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大梨树村两委会倡导村民成立了“禁赌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妇女维权协会”等各种协会,组织村民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全村已形成婚丧喜事简办,孩子考大学,老人过生日不搞大操大办的风气,一改旧日习俗,倡导了文明乡风。

  大梨树还建立了“三员”普法制度和网络,每个村民组和联户都有普法宣传员、报告员和人民调解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按照村民委员会自治法规定,建立了由村干部、村民组长和中心户代表三方参加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民主评事会,村里的大项目建设和投资、项目招商均由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大梨树村还建立了村务“四公开”制度:即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办事、公开议事。

  除了特色组织,技防设施也守护着一方平安。记者行走在赫图阿拉村时,各种精美的剪纸壁画清晰可见,古色古香的建筑整齐的排列着,记者在感叹眼前美景的同时,每走到一个巷口便会发现一个摄像头。

  “赫图阿拉古城作为一个4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而村子中的满族家庭旅馆便成为了游客最为喜欢的住所,为了游客和村民的安全着想,我们便在景区和村内安装了摄像头,至今未发生一起盗窃案件。”罗天成对记者说。

  大梨树村委会副主任马涛(左)向记者介绍《村规民约》

  平安经之

  腰包鼓了村民自豪感、幸福感倍增

  一个地方发展,产业和项目是主要,村民增收才有盼头。民族村更是如此,特色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村民物质富有了,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赫图阿拉村,原名老城村,公元1644年大清朝迁都北京后,称北京为“新城”,称赫图阿拉为“老城”,老城村因此而得名。

  “在外地工作时,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说是‘老城’的。2014年,全国首批3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发布,赫图阿拉村位列其中。这对老城村里的人们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荣誉。”罗天成对记者说。

  就像罗天成说的这样,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无不为身为老城的村民感到自豪。近年来,随着赫图阿拉古城景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回到了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同时赫图阿拉村为了能够推进一方的平安建设,将许多闲散在家的村民组织到一起成立了演出队,每周定期在景区演出两次,使他们在农闲之余找到了一份工作。

  记者来到赫图阿拉村时,看见一位身穿蓝色上衣,满头大汗的中年人,正在指导工地工人工作,而这个人就是罗天成,后来记者在采访当中得知,当时他正在带领村民建立御果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的就是帮助村民致富,让他们过上和谐幸福的日子,而像这样的合作社在村内还有很多。

  村民徐某就是合作社的一位受益人,以前的他嗜赌成性,欠了很多外债,经常与村民发生矛盾纠纷,为帮助徐某解决实际问题,村工作人员向其提出了成立合作社的建议,并帮助他建立了玉米深加工合作社,如今,徐某不但还清了外债,而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同样在大梨树村,这里的村民都会引以为自豪。但在过去,这里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人均年收入只有90元,村干部的工资还得从百姓腰包里掏。温红娟告诉记者,村党委班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为大梨树村发展现代农业现实路径。从1989年开始的十年间,大梨树村投资2000多万元,治理荒山20多座,修环山作业道87公里,建成总面积2.6万亩的“花果山”,共栽植桃、苹果、梨、李子、板栗等果树近百万株。

  目前,“花果山”已经成为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核心景区,年水果产量200多万斤、产值500多万元。2011年,大梨树村投资1000万,建设占地300亩、100多栋大棚的“葡萄城”,栽植茉莉香、醉金香等品种的葡萄近10万株,年产量20万斤左右、产值400多万元。大梨树村是国家级标准化五味子种植基地,“大梨树五味子”通过了“中国良好农产品”和“欧盟GAP”认证,知名度享誉国内。

  温红娟说,不仅如此,在工业发展上大梨树村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1983年,第一个村办工业企业大梨树铸造厂建成投产。之后几年内,相继建成电熔镁厂、炭素厂、缫丝厂、汽车配件厂、皮革厂、服装厂、钛铁厂、雄蚕蛾酒厂、工业镁厂、压铸件厂、五味子酒厂等二十多家企业。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转变,大梨树村通过转制、关停、出售等方式甩掉集体企业包袱,积极培育优势骨干企业。2009年,总投资2400多万元、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的大梨树金翼钛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可生产优质高钛渣3万余吨,生铁1.5万余吨,年产值4300万元,成为村工业龙头企业。

  采访时,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每年拿出300多万元用于补贴村民入住新居、发展特色产业、参保新农合、发放65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节日福利,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自豪感。

  二创村的民族大炕

  记者手记

  不管是记者在哪个民族村采访,都深刻的感受到少数民族村民的平安和幸福。例如在二创村,虽然村里的中青年人都出国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200多人都是老人和孩子,但是村委会把建设日间照料室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现在的二创村日间照料室充分利用活动中心的场所,为村民提供生活照料、配餐就餐服务、健康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精神慰藉对这里的老人来说很重要,因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亲人的思念之情使他们非常需要情绪疏导。

  还记得采访时一位老村民说,在这里生活我没有感到孤独,我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就在身边,让我们老年人原本枯燥的生活变得有了生气,也让我感到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彼此的关怀,我很幸福。

  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平安村,随着村庄的发展,记者相信那些出国打工的人们将会被吸引回到家乡,留在村子里。

  在大梨树村,这种幸福体现在村民的生活中,村里开展了道德模范、和谐家庭、科技示范户、好婆媳、好孝星、好夫妻等系列评选活动,有活动记录、公示公告。村里有5户经商农户被评为文明诚信商户,有21名员工被评为优秀员工。一位村民对记者说,村里积极关爱老人、妇女、儿童,热心帮扶孤寡老人、残疾人、生活困难村民。村每年出资250万元,为260名老人发养老金,免费为全体村民发米面油福利,办理新农合缴费、养老保险等实事。在这里生活就是幸福!

  同时,少数民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这种幸福从村民的脸上就流露出来了,他们经常组织文体活动,老人和小孩子就是文体活动的主角。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了精神快乐。

  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风,比如满族,这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当然记者也亲眼目睹了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满族还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一直延续至今,不但促进了邻里和谐,更营造了浓厚的平安氛围。

相关报道

问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党中央对问责是动真格的,失责必问决不是口号,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直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本次会议表决通过的 ...

银行卡被盗刷用户遭遇索赔难 谁该承担责任?

若客户未能妥善保管卡片造成卡片丢失,或是造成了信息泄露,客户方面实际是存在一定过失责任。

致敬守正义斗腐败的检察人

“查办贪官不是目的,让更多官员保持廉洁性才是根本。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起到了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