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通速写
拍照、分析、鉴定,路上、现场、实验室,枯燥而循环往复的工作,陈跃通一干就是近30年。
陈跃通现任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公安局副局级调研员。在同事眼里,他是“拼命三郎”:为取得一份有价值的物证,他曾在案发现场驻足两个昼夜;为确定一份证据来源,他曾徒步上百公里前去求证。在犯罪嫌疑人眼里,陈跃通是鹰隼一样的存在:很多心里有鬼的人,不敢与他对视,因为这位老刑警的眼睛特“毒”——“老陈能在犯罪现场,看到许多人看不到的东西”。
有一年,宁海县西店镇一烟酒店内出现命案。时任技术中队中队长的陈跃通在现场提取到一枚可疑鞋印。当晚,他一头扎进实验室,根据鞋印刻画出嫌疑人体貌特征。
次日一早,他又马不停蹄地走访全县鞋袜市场,一家家一双双地甄别比对,成功发现吻合鞋印的同款运动鞋,了解到更为详尽客观的线索。由此,专案组在案发现场相邻村庄排查并抓获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体貌、籍贯,无一出离陈跃通的推断。
陈跃通不仅观察入微,而且反应迅敏。
2007年,当地发生一起命案。密闭的房间内,死者躺在床上,床头放着一杯牛奶。进屋后,陈跃通突然觉得不对劲,于是快步上前打开窗户。后经鉴定,死者系氰化物中毒身亡,牛奶中的大量氰化物已挥发并充斥整个房间。如果不是他反应迅速,在场勘查的民警都会有生命危险。
2008年8月,宁海县跃龙街道桃源中路一家小宾馆发生命案。由于案发时正值上班高峰期,群众议论纷纷,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强忍着身体不适,陈跃通带领技术中队民警前往现场。当天温度高达38摄氏度,现场已被嫌疑人严重破坏,遗留的证据少之又少。在连续勘查现场10个多小时后,众人仍未获得有价值的线索。这时,陈跃通到小宾馆后的厕所检查。他推断,嫌疑人很可能在厕所洗过手。此时,厕所里臭气弥漫,陈跃通检查到厕纸篓时,一张沾着一滴鲜血的厕纸引起他的注意。按理说,被害人的鲜血不可能出现在这里。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判断这滴血极有可能是嫌疑人留下的。很快,鉴定结果出来了,嫌疑人身份被确定。两天后,已逃至外地的两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多年来,陈跃通破获的案件数量,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仅在2003年至2008年,他共勘查各类刑事案件现场1600余起,参与侦办大要案件150余起,在60多起重特大案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每次一拿到案件,‘通哥’就进入‘不休不眠’状态。”提到陈跃通,时任刑侦大队副大队长的陈海炳心里满是敬佩:“他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实在吃不消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凳子上、椅子上,或者地上打个地铺,稍微‘眯’一会儿。”
陈跃通有一个幸福的家,但他却很少回家。妻子胡晓丽原先是在日历上用画圈来计算丈夫不回家的日子,后来干脆改成只圈画他回家的日子。结果,一年下来,陈跃通回家的日子只有100多天。
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使他原本强健的身体渐渐不堪重负,但对于身体一次又一次发出的警告,陈跃通从未放在心里。
2008年下半年,陈跃通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这一次,陈跃通终于被迫离开岗位,前往上海医治。
做完肝移植手术后,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求陈跃通长期静养,他一个劲儿地点头。一年半后的一天,同事们惊奇地发现:“通哥”回来了。
“工作也是一种治病的良药嘛。”面对所有人的不解,陈跃通一个劲儿地解释着:“我打心眼里喜欢这项工作,也离不开它。让自己力所能及地做点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最大的安慰,对身体也有帮助……”
如今,宁海县公安局的合成作战室成了陈跃通的“根据地”,一上班,他就待在这里,给年轻民警进行刑事技术上的指导。
陈跃通的手机里有三个闹钟,三个时间点就是他一天三次服药时间。即使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陈跃通依旧忙碌。“看着通哥一边吃药,一边给大家讲解怎样梳理案情细节,让人受益良多。同时,这种工作劲头让自己也深受感染。”郭祥宝是陈跃通收的“徒弟”,在“通哥”手把手传授独门技艺的帮助下,他很快从技术中队队员成长为中队长,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术后至今,陈跃通共参与勘查现场80起,通过侦查抓获盗抢犯罪嫌疑人56名、破案70余起。2015年5月,他还自学电脑技术,在内部网站上搭建了一个合成作战平台,针对每个案件,汇聚各方信息进行研判,为案件侦破提供详尽的信息和思路。(谢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