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内蒙古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奏响草原平安礼赞

2016-05-28 10:05  来源:中国警察网  责任编辑:张齐云
字号  分享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当人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疆的明珠内蒙古时,眼前浮现的是广袤无垠的草原,以及八百里河套的壮阔风情。

  然而,摆在内蒙古公安机关面前的,却是一张充满困难与挑战的考卷——19个边境口岸、长达420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地广人稀的牧区、矛盾多发的农区、偏远艰苦的林区和快速发展的城区……如何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广袤草原为人民群众撑起平安保护伞?如何解决新时期西部地区共同面临的治安防控难题?

  “骏马的蹄力有限,人民的智慧无穷”。这句蒙古族群众世代流传的谚语,也成为内蒙古公安机关发挥创新精神、着力破解难题的生动注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群众安全感为95.5%,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为93.8%,连续三年实现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双提升”。2015年,全区刑事案件、八类主要案件、多发性侵财案件、治安案件较2012年明显减少。

  这张出色的答卷,当然离不开立体化、智慧化、多样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支撑。近年来,内蒙古公安机关紧紧围绕打造“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目标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武汉会议”“大连会议”精神,守望相助,攻坚克难,依托边、牧、农、林、城5大区块,建立了区域特色鲜明、整体支撑联动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地制宜,区块型防控唱响立体治安防控主旋律

  作为祖国的“北大门”,内蒙古的区域类型之多常令人惊讶——这里既有经济发展较快、人口集中的中心城市,也有基础设施薄弱、地广人稀的农村牧区;既有毗邻俄蒙、环境复杂的边境管理区,也有结构单一、治安特征突出的森林地区。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内蒙古公安机关用区块型防控思路建立起相互支撑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了具有鲜明“内蒙古特色”的防控模式。

  “奥特尔”警务车开到蒙古包门口

  “奥特尔”,在蒙古语中意为流动的牧点。

  “有了‘奥特尔’警务车,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好得很。”去年5月底,“奥特尔”流动警务车来到了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敖特根老人的蒙古包前,民警们现场采集照片,不久后就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拿到了新身份证。

  蒙古包跟着水源走,“奥特尔”警务车跟着牧民走。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公安局局长王锐告诉记者,2011年,锡林郭勒盟公安机关提出了建造适合草原牧区的“奥特尔”警务车设想。

  如今,“奥特尔”警务车已经在全自治区大范围推广,功能也从最初的接处警、法律宣传等,逐渐发展到集视频监控、无线上网、信息化查询、通讯保障、太阳能发电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科技装备,演变成了科技信息化支撑下的警务“大篷车”。

  鄂托克旗公安局棋盘井派出所的片警高贵虎也是“奥特尔”警务车的“粉丝”。他负责的管区有3057平方公里,包括10个牧业嘎查(村)、3000多户居民,距派出所最远的牧户有120多公里。在内蒙古自治区,像鄂托克旗这样的牧业旗(县)有33个。

  越是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区域,“奥特尔”警务车越能大显身手。“局里各派出所统一配备了流动警务车,每车有民警、警务辅助人员3名,并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照相机、单警装备、车载GPS定位导航、卫星坐标数据采集仪等装备。流动警务车民警每周一从派出所出发,深入牧户开展管人口、察民情、抓防范、解纠纷、送服务等工作,到周五再返回派出所。”高贵虎高兴地告诉记者,“奥特尔”警务车已经覆盖了鄂托克旗76个嘎查。2015年,该旗农牧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都较往年明显下降。

  “警牧通”是牧民的掌中宝

  牧民苏和近日发现家里丢失了150多只羊,立即拿出手机,打开“警牧通”软件,点击了报警按钮。锡林浩特市公安局指挥中心通过后端操作平台GPS定位锁定苏和所在的位置,立即通知离报警地最近的派出所出警。经过近4个小时的努力搜寻,民警终于在一个山沟里发现了丢失的羊群。

  茫茫草原常常难辨方向,要及时派警只能依靠精确的经纬度。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在锡林郭勒盟范围内率先推行牧区联防联网报警系统,群众可免费安装APP版“警牧通”或关注微信公众账号登录系统。遇有警情、寻求帮助等情况时,点击报警按钮即可将警情推送至公安局接处警平台。接处警管理平台可同步显示报警人所处位置的准确经纬度,民警也可通过手机全时定位、追踪报警人的位置。

  “这个软件还会帮牧民自动向附近的9户居民发出求助信息,建立多方会话,根据实际需要,增援群众还可继续向周边群众发起求助。这就是‘十户联动’。”王锐介绍说。

  “最方便的是,‘警牧通’还可以监督民警执法——牧民报警后,如果管片民警超过10分钟没有反应,语音会自动接入旗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会在及时派警的同时记录整个执法过程。”巴彦淖尔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吴铁城说。

  “1+N”组合打造“平安农区”

  “我当了多年农村片警,眼看着就要退休了,我和老伴儿打算以后就在乡下养老了。我们要是回城了,这里的农民兄弟办事找谁?”

  说这番话的,是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公安局霍尔奇派出所驻“索尔奇警务室”的民警王跃仁,今年已经59岁了。

  都说农村条件艰苦,很多人不愿意去村里做片警,可王跃仁却和老伴儿李连华这个“编外警察”一起在农村撑起了“夫妻警务室”,一干就是8年。在这些年里,老王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将邻里之间的纠纷及时化解,避免矛盾升级引发刑事案件,辖区内多年来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正因为有王跃仁这样甘于付出、默默坚守的好民警,内蒙古上万个分散的农村才呈现出了平安祥和的景象。

  内蒙古共有11225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较为集中,治安状况千差万别,邻里矛盾和土地纠纷多。对此,内蒙古公安机关推行了“1+N”组合式农区社会治安防控模式。“1”,就是做强社会治安基本力量,全区共建成农村警务区2291个、警务室2029个,推动了治安防控在农村的阵地前移。“N”就是因村施策,推出若干多元化防控措施,有效舒缓了不稳定因素,“民转刑”案件大幅减少。

  农村的小矛盾、小纠纷、小隐患,如果不能及时成功化解,就有可能演变成大事件。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内蒙古公安机关创造性地推出了“三式工作法”,即选聘治安信息员和矛盾调解员,第一时间把各类矛盾纠纷用亲情“融化”、用友情“软化”、用乡情“弱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情”为纽带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深受群众欢迎。

  林区、城区、边境地区“对症下药”精准防控

  “对症下药”、因情施策,是内蒙古公安机关创新治安管理、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多样化的治安防控,不仅在牧区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其他重点区域也进行得有声有色。

  作为全国森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内蒙古林区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近十分之一。针对林区地处偏远、山高林密、居民点多而且分散、交通和通讯极为不便的情况,内蒙古公安机关探索运行了“221”林区社会治安防控模式,明确了森林公安、辖区派出所两个管控主体责任,确立了聚居点、林业工人两个防控核心,实行了以“巡查线路定期变更、巡查区域重叠交叉、防控重点动态调整、卫星电话定点报告”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巡查工作法。

  在36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内,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推行“四化固边”防控模式,实现了联动化防控、便捷化报警、可视化巡查、围墙化封堵。在公话网中设立的“草原110”报警点,解决了群众报警求助和联动处置不便的问题,赢得百姓一片赞誉。

  在盟市中心城区,自治区推行“人力+科技”的防控模式,认真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定点武装执勤等4项工作机制,强化整个社会面的巡逻防控和快速处置能力。同时,各地紧密结合实际,推出了一批富有地区特色、实用有效的防控举措。

  互联互通,联动型防控体系奏出平安草原最强音

  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狭长的地域特征造成了内蒙古资源分割现象突出、打防管控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成为制约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

  内蒙古公安机关积极推进信息资源联动,积极开展警务合作,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纵横联动、一体运行,在内蒙古草原上形成了一种“守望相助”的防控格局。

  信息资源联动连起草原人民的平安梦

  2014年7月,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戈壁滩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公安局巴彦宝格德派出所通过信息平台海量信息碰撞比对,抓获了潜逃19年的命案在逃人员。

  即使是位于最西端的戈壁滩上,对违法犯罪的打击也不再“鞭长莫及”。这得益于内蒙古公安机关不断完善的信息资源联动系统。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将信息化作为贯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主线,用信息化的理念、技术、方式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自治区公安厅以打通信息壁垒、破解“信息孤岛”问题为突破口,已整合各警种部门的115个业务系统、238类800多亿条数据,建成内蒙古公安“警务云”,打造了“航母+舰载机”的应用格局。

  信息技术为快速侦破刑事案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1月14日,呼和浩特警方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信息综合研判以及视频等技术的有力支撑,成功破获一起跨内蒙古、山东、河南三省区的特大制贩毒案件,查获制毒原料8种60余瓶及全套制毒工具,缴获冰毒1300克。

  海量信息的收集依托于警综平台的营运,内蒙古公安机关搭建了全区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建立了标准化信息采集机制,统一和规范了数据入口,为全区所有基层所队授予最大查询权限,实现了“一点登录、全网关联,一人采集、全警应用,一次录入,全网更新”。

  三大警务合作圈守护社会平安稳定

  2015年9月10日,800名中蒙警察齐聚二连浩特口岸,“雄鹰—2015”中蒙边境地区警方联合反恐演习拉开了帷幕。

  联合演习只是内蒙古公安机关与蒙俄两国开展警务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蒙古公安机关与蒙俄两国毗邻地区警务部门积极开展领导互访、定期会晤、警务交流、执法合作,形成了以“感情融洽、沟通紧密、互援互助、互帮互学”为主要特点的跨国警务合作圈。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地处祖国北疆,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接壤,境内有全区重要的陆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随着中蒙两国经济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口岸贸易日益繁荣,而跨国犯罪也日益增多。对此,乌拉特中旗公安局专门设立中蒙警方会晤室、警务合作交流会晤处、警察俱乐部,与毗邻的蒙古国南戈壁省警察局及下辖的9个县级公安局建立了紧密联系,以确保边境地区社会稳定。

  内蒙古公安机关依托东北、西北警务协作区框架,新建76个小区域警务合作机制,搭建了跨省、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协作系统,形成了以“情报信息资源互通共享、重大安保任务互帮共助、重大突发事件互援共处、跨区流窜犯罪互助共破、协查互监互控、社会治安问题互研共管、优势警务资源互补共用”为主要特点的小区域警务合作圈。

  内蒙古不仅是祖国的“北大门”,在西线更是首都的“护城河”。内蒙古警方依托环京七省区市区域警务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情报信息资源互通共享,联建联用了视频联动指挥、情报信息交换、警务信息综合等九大系统平台,拓展了警务资源共享范围,设置了一道守护平安的坚实防线。

  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内蒙古公安机关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蹄疾步稳。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表示,内蒙古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破解难题,补齐基层基础、社会共治、科技运用、法制保障的短板,加快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力打造祖国北疆安全稳定亮丽风景线。

  我们相信,平安之花将盛放在祖国北疆,平安之果将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