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与银行业深度合作 “老赖”存款一网打尽

2016-03-13 15:31  来源:中国长安网

  最高人民法院与银行业深度合作

  “老赖”存款一网打尽

  近来,最高人民法院与银行业加强沟通合作,双方在信息共享及网络查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2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网络银行完成了网络对接,朝着实现金融机构网络查控全覆盖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强力助推执行难问题的解决。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执行难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查人找物困难。现实中,单位、个人在多个银行多头开户的情况十分普遍。在传统执行工作模式下,执行人员要东奔西跑,逐个到各个银行去查找被执行人的存款信息,一方面,查找效率低,耗费成本大,人力上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所查范围有限,执行人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地毯式”搜索,因此存在查找“死角”,无法让当事人信服。为有效克服被执行人及其财产难查、难控的问题,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执行工作机制,加强执行联动破解“执行难”的问题。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大力推动与银行间的网络执行查控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以信息网络化手段,实现执行和协助执行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便捷化。

  2014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人民法院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网络执行查控和联合信用惩戒工作的意见》,规定人民法院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网络执行查控和联合信用惩戒机制,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存款或其他金融资产采取查控措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融资信贷等金融服务领域,对失信被执行人等采取限制贷款、限制办理信用卡等措施。在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配合下,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与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了“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通过各银行总行查控被执行人在其所有网点的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该系统于2014年12月24日正式开通运行。此后,最高人民法院又陆续与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网络对接,可查询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情况,改变了过去执行法院需要层报所在省高级法院,由省高级法院通过省级人民银行人工查询银行结算账户的方式,查询效率大大提升,成本显著降低。

  为全面推进人民法院与全国所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网络执行查控机制,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银监会加强沟通配合,于2015年11月13日联合下发《人民法院、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执行查控工作规范》,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银监会之间的专线完成本单位与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络对接工作,及时上线网络查控功能。最高人民法院与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了建设步伐,及时改造接口,开发系统软件,截止目前,已与2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网络对接。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拓宽工作思路,将网络查控的银行从传统银行拓展至网络银行,与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京东金融等网络银行也建立了“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全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共约22万个,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已经覆盖了其中的70%,全国已有3298家法院开通了全国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累计查询147.99万件案件,查控银行存款共计25646.83亿元。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陆续完成网络对接,一个规范协调、高效便捷、覆盖全国银行的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将在我国很快建立起来。执行法官足不出户,在办公室点击键盘就能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进行快速查找、及时控制,彻底改变“法院来回奔波、银行疲于应付”的传统执行与协助执行格局,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执行成本,同时有利于抓住最佳执行时机,及时遏制躲避、规避执行等各种违法行为,有效破解被执行财产难查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