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特巡警火眼金睛查缉毒品护佑人民福祉
毒品犯罪的流动克星
初冬的一个深夜,茫茫寒气笼罩着大凉山。
四川省西昌市通往昭觉县的一条公路上,一辆银色面包车朝市区方向疾驰而来。
车上3个人神色慌张,不时将目光紧张地投向窗外,让他们感到如此不安的,是藏在车上的大量海洛因。
不出意外,这些海洛因将随着面包车悄悄驶入市区,再通过接头毒贩分销出去。一旦如此,不知又有多少人会遭受毒害。
可是今天,这辆面包车却“不幸”地遭遇了它的克星——就在不远处,正是西昌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随机布下的检查卡点。
当面包车上一行人发现异样时,早已来不及躲避,心中的恐慌让他们作出了一个愚蠢至极的决定——掉头逃跑。
在经验丰富的特巡警眼中,车辆遇到他们无故掉头,其中必有重大问题。
“马上采取行动!”西昌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大队长吴柯一声令下,几名全副武装的特巡警队员马上驱车追了上去。
不费吹灰之力,面包车被成功拦截,特巡警队员在车上搜出多达2700克的海洛因。
这是发生在2014年元旦前的一幕。
吴柯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冷得要命,但队员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没有丝毫懈怠。
作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然而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也被一些毒贩所垂涎,大量毒品从云南和东南亚等地袭来,给西昌人民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因此,除了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缉查毒品也成为了西昌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结合当地特点,特巡警大队创建了“网格化”巡逻模式,将西昌城区划分为5个巡区,通过车巡、摩巡、步巡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一个庞大严密的巡防网络。
针对毒品交易流动性较强的特点,特巡警大队还创新思维,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科学灵活布警。
每天,特巡警大队都会根据指挥中心警情预报和分析研判来调整警力部署,结合发案时段和区域特点及时调整巡防模式和巡防位置,实行全时工作制。此外,还根据不同时期的治安形势,适时调整巡防警力数量和巡逻力度。
“毒品交易是流动的,我们的卡点也是不固定的,警力顺势而动。”吴柯说。
之前的那一幕抓捕行动,正是特巡警大队流动卡点的一次“意外收获”。然而,收获这些“意外”,却并不是件容易事。
以攀西高速路口卡点为例,平均每天经过这里的车辆有上万台。
据现场执勤的吴柯介绍,目前才换岗不到一小时,几名队员就已经抽查了百余台车辆。
而特巡警队员们所依靠的,其实并不是多么先进的仪器设备,大多数时候只是他们的一双肉眼。
“可不要小看我们队员的一双双眼睛,那可都是经过专业培训与长期实战练就的‘火眼金睛’。”吴柯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只要哪辆车有问题,他们几乎第一时间就能够洞悉”。
吴柯认为,鉴于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台车辆,即使再多几倍的警力也无法实现一一排查,而队员们的“火眼金睛”恰恰成为了保证特巡警大队日常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看家武器。
目前,加班加点工作是特巡警大队的家常便饭,队员们都是以两班倒的方式确保巡防工作万无一失。
不过让吴柯感到高兴的是,最近他刚刚收到上级通知,马上就要给特巡警大队配备先进的流动查缉车。由于车上装备了X光检测机,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毒品检测工作效率,从而减轻一部分队员的工作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一些毒贩可能携带有管制刀具,甚至是手枪或冲锋枪等杀伤性武器,为保证安全,特巡警队员们几乎个个都武装到了牙齿。他们配备有最先进的95式突击步枪和防弹衣等装备,时刻严阵以待。
作为凉山州公安机关成立的第一支特巡警队伍,西昌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从2011年成立到现在屡建奇功。仅2015年1月至12月20日,特巡警大队就查获吸毒人员718人,收缴各类毒品2500余克;共破获毒品案件17件,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18人。
看得到的是眼前的这些数字,看不到的是特巡警队员们背后默默的付出。为保西昌一方平安,为缉查毒品护佑人民健康福祉,西昌市公安局特巡警大队一直在行动,从未停歇。(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