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中院正式启用法院访客安检系统

2015-12-07 08:54  来源:人民法院报

  北京一中院工作人员介绍如何使用自助终端机。本报记者 林子杉 摄

  11月1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的法院访客安检系统正式上线启用。这是北京一中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设方面的又一成果。近年来,该院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利用新媒体手段推进司法公开的新途径,努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阳光法院”透明可见

  ——三大平台,全程公开

  人民法院一直以来除了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以外,更多时候透着一股神秘,而现在所提倡的司法公开、阳光司法,就是要让法院的所有工作都“展示在阳光下”,接受群众的监督。

  1998年,北京一中院在全国率先落实审判公开制度,此后一直注重在司法公开的广度、深度上下功夫。近年来,北京一中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的科技化和规范化建设。

  目前,北京一中院54个法庭均已实现高清数字化,可实现庭审全程录音、录像,并向社会公开;在立案大厅门口的诉讼服务一体机上,当事人可以直接实时查询到自己案件的立案、庭审、宣判等诉讼全过程信息,并得到全市同质化服务。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该院已将除保密要求不便公开以外的各类裁判文书全部上传,接受公众的监督。

  在司法执行方面,该院将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通过“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及北京一中院官方微博等平台向社会公布,强化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司法制裁,力求最大限度地保障当事人的胜诉权益。

  ——庭审直播,开放透明

  从庭审网页图文直播,到微博图文直播,再到数字视频直播,北京一中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庭审公开的力度和便捷度,让司法公开更直观。

  2005年,北京一中院通过中国法院网、北京法院网开始对案件进行图文直播。2013年10月16日,该院首次通过官方微博对“百度诉奇虎索赔1亿元案”进行微博图文直播。2014年4月21日,通过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对“奇虎360诉百度商业诋毁案”进行庭审视频直播,成为北京市首家利用数字法庭传输视频信号实现庭审视频直播的法院。2015年6月26日,开始在官方微博上实现庭审的图文和视频同步直播。

  自2005年至今10年间,北京一中院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开展各类直播650余场,直播形式、直播频率和直播数量均逐年递增。

  ——新媒体互动,可亲可近

  北京一中院建立了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普法微课堂、网络微电影、公众服务客户端为代表的“四微一端”新媒体平台,从更多的角度、更深的层面向公众展示法院工作。

  结合新媒体的不同特性,该院对于“四微一端”进行了不同的定位:官方微博侧重权威消息发布和与网友的互动交流;微信服务号、APP客户端致力于让当事人在手机上“一键体验”全程全方位的诉讼服务;以法院版《当你老了》为代表的系列微电影、公益广告,与“无讼阅读”等知名新媒体的主题合作,让法院文化的传播更加多样与精彩。

  自2013年北京一中院推出全国首个法官主讲的“网络公开课”至今,北京一中院已在新浪、腾讯等多个平台投放上线18个系列61节课程,点击量超过75万次,打造深受网民欢迎,既专业又实用的“普法微课堂”品牌。

  ■“贴心法院”便捷可感

  北京一中院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司法为民的能力与水平,创新和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以前,这样的场景在法院经常出现:当事人为领取传票,得专程跑趟法院;开庭时,要先在传达室排队领进门条才能过安检;群众想来法院旁听庭审,往往会因预约手段单一,难以如愿。

  为此,北京一中院自主研发了“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系统”“法院访客安检系统”“法庭旁听预定系统”,从送达、引导、旁听等多方面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解决庭审和旁听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今,通过手机短信确认和互联网客户端下载的方式,北京一中院就可以轻松将除裁判文书以外的司法文书送达给当事人。用电子方式取代传统纸质的司法文书送达方式,减少了传统送达方式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有效提升了审判效率。

  此外,该院还将法院访客安检系统与法院数据库相关联,可提前自动获取次日需要进入法院的人员信息,并预先传送到法院门外的自助终端机上。当天来法院参加庭审、旁听、谈话、阅卷的当事人,只需在自助终端机上扫描身份证进行数据比对,身份吻合即可立即获取进门票,刷票进入安检环节,非常快捷。

  当事人来到法院的信息也将自动发送到法官和书记员的手机上,审判人员可提前做好庭前准备。庭审结束后,当事人离开法院时再次扫描门票,系统会记录当事人离院时间,并以短信形式通知法官,从而使当事人的诉讼流程得到闭合式管理。

  庭审旁听方面,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或者关注北京一中院APP、微信,并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即可对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进行预约旁听,甚至还可以从网上点选预订旁听席位。

  特别要说明的是,电子送达系统也已与北京一中院辖区内部分法院实现互联,确保当事人从一审到二审,全程实现文书电子送达。

  除了上述系统外,该院还通过立案排队叫号评分、导诉接待服务、法庭3D导航、法庭管理以及预约档案查询等一系列科技化的便民举措,努力为当事人在立案、审判、执行等整个诉讼过程中提供“无时不在”和“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

  ■“智能法院”触手可及

  法院的核心资源是案件,法院的核心信息就是案件信息。北京一中院自2013年起,用2年的时间将该院自建院以来形成的上百万册卷宗信息、共计数千万条数据记录,通过自动抓取、对比、筛选,全部导入数据库,建立了自己的审判业务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平台将案件的所有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与一体化管理,通过这次数字化信息改革,实现了审判业务质量、效率的大幅提高。而对已有审判数据的资源化,也赋予了数据新的生命力和更多的利用价值。

  现如今,北京一中院利用互联网技术,已将纸质卷宗的管理从归档环节前移至立案环节。从立案开始即对案件材料加贴机读电子标签,并在立案、审判、归档环节进行信息扫描登记,强化了审判全流程可视化管理。

  通过该技术,确保了案件进程管理权责到人,并解决了纸质卷宗在流转过程中可能遗失的问题。

  审判数据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是之前因为技术所限,没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现在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审判数据的利用率。

  为整合已有各类庭审数据资源,方便干警快速查阅各类审判数据,北京一中院开发了审判业务统一数据平台,整合案件基础信息库、电子档案数据库、庭审视频数据库和人员信息库等内容,涵盖了电子扫描案卷,案件基础信息和庭审视频录像。从此,通过“一键通”的智能模式,该院干警可以方便快捷地查寻案件的相关信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审判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为院领导提供案件评查、审务督察、执法执纪、联席检查、教育培训、观摩交流所需要的各类统计信息。比如可以高效地对审判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对,并可根据工作中所需掌握的数据,自由设定统计公式,纵向统计每个庭室、法官历年来的办案数量和结案率,横向可比较各庭室、各法官之间的办案数量和结案情况,使司法管理更加精细化、系统化。

  近年来,北京一中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及一系列荣誉:智能化档案管理系统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两项实用新型专利, 2014年度国家档案科技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档案科技优秀成果一等奖;诉讼档案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统获评2015年度北京档案科技特等奖;音视频档案质量检测系统获评2015年度北京市档案科技成果一等奖;司法公众服务APP客户端被新华网评选为“2014年度中国好应用”;2014年,北京一中院在腾讯精品课平台开办的《普法学堂》栏目获评“优秀合作品牌”奖项,系列网络公开课获评全国法院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官方微博开通至今,已获“全国十大法院微博”“全国十佳创新应用微博”等多项荣誉。(林子杉 陈实)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