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举办“法治中国·走进四川”活动

2015-11-18 10:28  来源:四川法制报

  11月17日上午,“法治中国·走进四川”大型采访活动专家访谈会在四川成都举行。7名国内法学界“大咖”共聚一堂,就四川法治建设奉上了一场智慧相融、观点碰撞的思想盛宴。

  与2014年8月举行的 “法治四川行”专家学者座谈会不同的是,2015年应邀而来的全部是法学界大咖,研究领域覆盖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宪法、民商法、刑事诉讼法、金融法、经济法等各个领域,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广泛性。

  “最近几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省委省政府和相关执法部门在推进依法治省工作时,一再强调必须抓落实,不能玩虚的。今天的访谈会同样是秉承严谨务实态度,请专家们为四川的法治建设支招。”在主持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刘守民简明扼要的开场白后,专家访谈时间正式开启。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本次访谈唯一一位女性专家林嘉教授首个发言,她所讲的主题是法治经济。在她看来,建设法治经济有几方面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保证国企、民企、外资企业等主体的平等地位,打破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秩序和信用体系,加强社会立法,让全民分享改革成果。“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依法治省,首先要控制公权力!”北京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谈到建设法治政府时开宗明义,如果任凭权力恣意、任性、滥用,法治就无法推行。他还以“证明你妈是你妈”这一近期舆论热点为例,强调法治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为治而治,所以在依法治省中不能忽视了人,过分强调“治”。

  如何运用法治手段将简政放权落到实处?中国民法学研究领域新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岩分析说,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懒政”和权力寻租问题,因为政府权力边界还不够明确,这就需要用法治手段来予以明确。他还提到,要进一步打破基本公共产品领域的行政垄断,引入法治手段释放和保障创新活力,“法治是创新之母,没有法治就没有创新。”

  省外专家从宏观角度高屋建瓴,省内专家则结合四川省的实践和探索各抒己见。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法学院左卫民教授特别关注的是四川推进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他认为,四川围绕“公正”和“效益”开展工作,成都中院推行的刑事案件庭审实质化得到各方高度评价,成都高新法院的辅助业务外包、眉山法院的“诉非衔接”也都取得不错效果,下一步应着力探索构建长期化、普遍化、有效化的机制。

  “平等之上是特权,平等之下是歧视,反对特权,反对歧视!”中国财税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高晋康说,要充分发挥法治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保障和服务功能,应加大科学立法,立良法,良立法。同时保护创新、保护平等仅靠法治还不够,还要靠政治、德治、民间治理等,共同形成多元的现代化系统治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郑泰安,结合自己近几个月在全省多地调研的经历表示:“突进依法治省,务必要夯实基层基础。”他认为,当下社会治理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打通社会治理路径上,除了注重精细化之外,还要把重心向基层村社区倾斜,打一场“人民战争”。

  现场互动环节,记者们踊跃举手提问,专家们也紧扣关注热点,前瞻发展方向,荟萃观点声音,赢得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这场持续了3小时的访谈会,摩擦出思想的火花,凝聚起学界的共识,将为四川的法治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夏修露)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