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公安:全面深化公安改革 提升群众满意度

2015-11-16 09:59  来源:人民公安报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 深入推进“四项建设”

内蒙古 “双轮驱动”增加民警获得感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新一轮公安改革全面启动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以群众和民警关注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聚焦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信息化和法治公安建设以及民生警务机制改革“三大工程”,推动公安改革和“四项建设”双轮驱动,结合区情推出一整套办法、建立一揽子工作体系、制订一系列制度举措,让人民群众和基层民警拥有更多获得感,打造出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安工作新品牌。

  11月2日至5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举办了全区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全区盟市、旗县公安局长共话改革、共谋发展。“我们要坚持精细化、项目化、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相结合,以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和‘四项建设’工作,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圆满完成。”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马明在专题研讨班的结业仪式上说。

  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筑牢社会安全堡垒

  1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场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各盟市公安机关领导现场观摩了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最新成果的同时,互相交流借鉴各自的成功经验。

  201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以确保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以信息化为引领、基础建设为支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大力推进街面巡逻防控、城乡社区防控、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警务协作、视频防控以及网络社会防控“六张网”建设,实现了对社会治安的有效管控,公安机关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得到提升。其中,呼和浩特“眼云痕网”立体布局、“打防管控”动态运行以及包头市“四级巡控”体制、赤峰市“六位一体”机制、乌海市“五化并举”、巴彦淖尔市“三机对接六网布控”体系建设等,成为全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典型代表。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的实际情况,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从打造立体化防控格局、打击犯罪和夯实治安防范基础多方位发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治安防控之路。

  ——“眼云痕网”立体布局。呼和浩特市投入3.4亿元,建成全市智能交通管理和视频监控等应用系统,实现了主城区“天眼”网络全覆盖和视频监控资源的集约化应用;高标准建成公安云计算中心,实现海量数据汇集共享和智能运行,公安机关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捕捉信号和视频等信息,提升电子巡查发现能力、技术控制反制能力。

  ——“打防管控”动态运行。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投入8270万元,完成了21个应用平台的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实现了多警联动、多轨联控,公安机关“控人、控事”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突破网格限制,实行动态布警,织密封锁网、巡防网、盘查网、盯控网“四张网”,形成“信息空中捕捉、数据云端应用、人员平台研判、隐患地面排除”的立体化防控体系。

  为有效打击和震慑犯罪,营造安全祥和的首府氛围,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大力开展“震慑行动”、“最大限度收戒涉毒人员”、“最大限度收缴管制刀具专项行动”等20项社会治安集中整治专项行动。2014年至今,累计开展行动33次,破获刑事案件4157起,抓获在逃人员353人。

  为确保防控体系高效运转,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紧抓运行机制纽带、基础保障关键和队伍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实战指挥、联动联控、区域协作等一系列实用管用的运行机制;累计投入近5亿元,强化治安防控技术手段、警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首府公安的攻坚能力;坚持制度规范、教育训练、激励奖惩三端发力,出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党委班子成员行为准则》等制度,按警种编印12类、66册法律业务丛书,分层次开展队伍全员培训练兵,基层民警实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基层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助力警务模式提档升级

  在全面开展“四项建设”工作中,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全力推进基础信息化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公安信息化水平和法治公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4月25日20时许,包头市青山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办案民警利用“包头公安云”对案发前后7500多小时的监控视频数据进行检索,迅速锁定物证,很快就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包头市公安局推出的“公安云”以公安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为依托,努力推动情报平台与警综平台等业务系统的贯通连接,整合获取各类信息资源29大类、9.7亿条,初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深度应用。

  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设和城乡社区警务建设,建立“应采尽采、即采即用”工作机制,全面构建数据服务、应用支撑和实战应用等信息化体系,是内蒙古公安机关基础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全区各级公安机关主动打破信息壁垒,积极整合公安内外部数据资源,逐步推动各业务系统与警综平台互联互通,数据整合、系统融合不断取得新突破。自治区公安厅将刑侦综合平台与警综平台成功对接,有效解决了基层部门反映强烈的系统林立、门户众多、重复采集等问题,减轻了基层刑侦部门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乌海市公安局将公安指挥调度平台、警用地理平台等公安平台与乌海12345民生服务平台、政务基础采集平台等市政府各类平台有效对接,为全市公安工作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信息基础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规范执法事关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以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作为第一准则,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推动公安整体工作的有力抓手,努力打造“执法规范示范区”。

  自治区公安厅牵头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受案立案工作规定》《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冤假错案责任追究办法》等7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执法办案制度体系;积极协调自治区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全区建立完善环保领域公安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依法查处当前突出违法犯罪案件提供了保障。锡林郭勒盟公安局自主研发了“公安机关电子执法档案系统”,实现了民警执法一次录入、数据同步,减轻了基层民警的工作量,提升了执法监督效能。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警方大力推广执法办案中心模式,进一步规范了公安机关办理案件流程。

  2014年以来,通辽市公安机关推出一套组织架构完整、监督程序科学、审批权限集中、执法办案规范的“大法制监督格局”体系。2015年1月至9月,通辽市公安系统提请批捕案件数量同比上升18.51%,已办结的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维持率达100%,公安信访总量和增量同比分别下降10.9%和9.4%。

  此外,为提高民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全区各级公安机关创新教育培训理念,积极通过法律讲座、案例点评、旁听庭审等多种形式,不断对民警加强法制教育。目前,全区共有1955名公安民警取得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

  民生警务机制为百姓提供阳光服务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人吕女士已在苏尼特右旗居住多年,但只要涉及办证、户籍业务,她每次都要回到百公里外的阿巴嘎旗进行办理。10月20日,将要参加考试的吕女士突然发现身份证丢失,万分着急之际,她来到苏尼特右旗公安局办证中心寻求帮助,想不到3天后就拿到了补办的居民身份证。

  为使群众尽快尝到公安改革的甜头,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坚持民意引领、问题导向,着力改革完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警务机制,从户籍、交管、出入境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

  10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全面推行区内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便民措施。目前,全区12个盟市都具备了异地受理的条件。凡是具有内蒙古自治区常住户口,离开户口所在地在区内跨旗县(市区)居住并已办理暂住登记的人员,居民身份证丢失、损坏或者有效期满需要补领、换领身份证的,都可以在区内现住地异地办证受理点办理,无须返回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户籍制度改革的3项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9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开放城区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落户条件;取消农牧业户口与非农牧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与此同时,内蒙古将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解决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落户城镇的流动人口面临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积极回应群众期待,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服务模式,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社会效果。8月31日,内蒙古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全区12个盟市同步上线应用。目前,包括非现场交通违法的处罚、考试预约等在内的19项公安交管业务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办理。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公安交管部门共开设了97个互联网服务专门窗口,通过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共办理机动车各项业务5731笔。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全面推行出入境“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弹性工作制度和网上预约办理服务,完善边境口岸地区外国人“闭环式”管理措施,深入推进外国人服务管理进社区入院校工作,全面推进外国人基础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范春生 张佳良 霍志荣)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