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风光 线下奔波
重庆巫溪法院“互联网+”掠影
虽然地处渝东北山区,重庆市巫溪县人民法院却通过“互联网+”思维,在信息化建设中活用马锡五审判方式,多走乡串户、多听群众意见,走出一条司法为民的新路子。
线上:用足互联网手段
日前,重庆市巫溪县人民法院下堡人民法庭干警通过QQ,组织分居在北京、武汉两地的夫妻陶某和覃某达成离婚协议,并通过法院专递委托双方当事人所在地法院协助送达,避免了当事人和法官的奔波劳累。这个案例是巫溪法院探索司法为民“互联网+”新路子的一个缩影。因为辖区外出务工人员多,被告到庭率低,组织双方调解难度大,该院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已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远程工作模式。
在法院信息化建设大背景下,巫溪法院紧跟“互联网+”浪潮,针对当事人年轻化、知识化及外出务工多的特点,通过电邮、远程视频接访中心开展工作,开通官方微信、微博、QQ,研发推广案件二维码等,大力开展网上调解、电子送达、裁判文书上网等工作,让当事人在诉讼中尽量方便省心。
近年来,该院已通过QQ等手段成功办理多起民事纠纷,规劝多起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给付义务。“既节约了诉讼成本,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又提高了调解效率,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该院院长郑峰嵘如是说。
线下:下沉到最后一公里
在用好“互联网+”做好信息化建设同时,巫溪法院坚持将司法力量下沉,用“最土最笨”的方法,把司法服务落地到百姓家门口。
全国法院先进个人、下堡法庭庭长廖子怀说:“我们要求尽量上门送达法律文书。上门送达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还有不明道理的当事人骂你。但上门送达可以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可以进一步了解案情。”
本着解决案子的目的,巫溪法官们大多都愿意亲自坐上车来回跑几个小时。
“巫溪山高坡陡,有时在山路上颠簸时我也在想,跑这么久去送那几张法律文书,究竟值不值?但是,实践证明,几页纸是很薄,延绵的却是我们法官和人民群众的感情!” 廖子怀表示。
巫溪法院要求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坚持带案宣传。巫溪的山高,巫溪的山大,老百姓就住在大山深处,到派出法庭或者是到法院机关来打一场官司,费时费钱更费精力。巫溪法官坚持最大限度减轻群众的诉累,主动开展巡回审判。
该院民一庭老法官贾尚安说:“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山区群众法律知识欠缺,对一些法律知识不理解。我们会在巡回审判结束后,给群众普及一些法律知识,巡回审判的现场又是我们的普法进村院坝会。”为了减少当事人奔波,该院始终坚持“一锤锣式”庭审,要求审判人员力争一次庭审结案。
“山区交通不便,来回奔波花费的成本大,可以帮他们省下一点交通费、误工费。”贾尚安说。
线上线下:背后看不见的工夫
无论是线上琢磨,还是线下奔波,都是为把重庆法院“理念更加为民、程序更加便民、结果更加护民”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背后得下一番苦功夫。
为了畅通线下网络,巫溪法院着力优化便民诉讼网络,进一步发挥巡回审判站、点、员的职能作用,依托便民诉讼网络大力开展巡回审判。
为了支撑线上举措,巫溪法院坚决实行司法公开,让司法行为看得见。
该院公开审判流程,除依法规定不能公开或不宜公开的案件外,全部进行公开审理、公开宣判;公开裁判文书,形成倒逼机制,提高法律文书质量;公开执行信息,争取群众对法院执行工作的理解,将执行案件各阶段各环节的信息全部纳入查询范围。2015年以来,该院公开审理、宣判各类案件1170件,法律文书上网公开251篇。
为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该院出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暂行规定》,妥善处理因土地使用权登记、工伤行政认定等引发的行政争议,健全和完善行政诉讼和解撤诉机制,启动判前释明和判后答疑工作,结合案件审理适时提出司法建议。
为强化民生权益保障,切实维护群众权益,该院倾力打造“民生法院”。2015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552件,审、执结案1252件,结案率为80.67%,结案标的额664万余元;审结婚姻家庭、侵权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案件858件;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为经济困难的19件案件当事人缓减免诉讼费2.86万元;强化执行威慑机制,对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被执行人重拳出击,执行中司法拘留6人;截至目前,2015年已受理执行案件283件,执结212件,结案率74.91%,实际执行率为97.97%,实际到位标的额664万余元,发放执行救助金10万余元,有效缓解了申请执行人的生活压力。(陈小康 朱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