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全文)

2015-10-22 13:22  来源:新华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中国发展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的各种看法和评价众说纷纭,其中有“唱多”,也有“唱空”,还有“唱衰”,有赞许、理解、信心,也有困惑、疑虑、误解。

  当然,了解和理解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的大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好的判断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不要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这里,我愿就大家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第一,中国人民走的是历史选择的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近代以后,中国饱受战乱动荡,历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磨难。100多年前,中国人民开始“睁眼看世界”,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到英国求学。在经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的失败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诚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只有中国人最了解自己”,“只有他们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决办法才是长久之计。”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变革创新。中国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不断变革,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第二,中国人民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当前,全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深知,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中国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2亿左右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要让生活更加美好,中国人民还需要进行长期努力。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发展必将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也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遇。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同国际社会风雨与共,为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接近30%。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将更加均衡。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深入总结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中国要紧跟新的科技革命潮流,努力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还将有超过5亿人次出境参观访问、旅游购物。这对世界经济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中国愿同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以实实在在的行动释放出更多潜力,实现更好发展。

  第三,中国人民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所以更珍视和平;中国致力于发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国期待美好未来,所以更爱护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将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公平正义,推进共同繁荣。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回馈国际大家庭。中国一直是国际合作的倡导者和国际多边主义的积极参与者,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随着中国实力上升,我们将逐步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努力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的发展不会牺牲别国利益,只会增进共同利益。中国将同各国一道,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世界上的路,只有走的人多了,才会越来越宽广。

责任编辑:陈叶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