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心胸有多宽,合作舞台就有多广。”习近平主席2014年访问欧洲期间作出这一论断,对于中英关系、中欧关系迎着当前良好势头继续稳步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当然,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双方关系不时也遭遇杂音、噪音,甚至是干扰、破坏。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西方一些人的“心胸”尚不能容下一个发展壮大的中国,更谈不上与这样一个中国平等合作、共谋发展。
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意识形态的偏见、现实利益的误判,让一些人看不到中英、中欧相互尊重、携手并进对于双方乃至世界皆有裨益的事实。
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对于任何双边关系发展都是一个基本条件。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和高度自觉。然而,在西方,始终有一部分人,习惯了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喜欢以居高临下姿态对他国发展走向颐指气使。在英国,有人甚至在纯属中国内政的香港事务上指手画脚,全然不顾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于这些做法,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中国人民都断然不能接受。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不断上升,而欧洲经济因债务危机而陷入较大困难。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不能失去理性。过去几年中,光伏产品贸易风波一度使中欧贸易往来变得敏感复杂。事实证明,贸易保护主义纯属短视之举。
处理中欧关系,离不了战略定力。在欧洲遭遇困难的时候,中国没有因为欧债危机而唱衰欧洲,而是始终致力于同欧洲同行共进,强调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努力实现互利共赢。随着中欧经贸往来规模和深度不断提升,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双方要坚持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共同管控经贸问题。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双方要加强在改革等方面对话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欧合作始终。以这一富有远见的思想为引领,中欧关系就一定能继续保持稳定、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