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黄打非”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
从2012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逐步推进“扫黄打非”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至2015年全面形成了自治区、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五级联防联治体系,实现全覆盖监管。
借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开展基层“扫黄打非”工作
当前,非法出版物市场呈现出从城市向农村和城乡接合部转移的趋势。对此,广西积极推动“扫黄打非”工作进基层。2015年8月,广西乡镇、街道和主要村委已基本建立“扫黄打非”工作机制。
在南宁,至6月底,全市129个乡镇(街道)挂牌成立了“扫黄打非”办公室,在1754个行政村(社区)、194所学校、41家企业、17个旅游景区挂牌成立了“扫黄打非”工作站,实现“扫黄打非”工作全覆盖。
同时,南宁依托现有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增加网格文化管理员,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一个工作站,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同时,率先在全区将“扫黄打非”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天眼”监控平台,进行实时监控。
公安机关是“扫黄打非”查处重大案件的主力军
“扫黄打非”工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公安机关作为“扫黄打非”工作的重要力量,在案件查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广西各级“扫黄打非”部门高度重视案件查办工作,以严查严办大案要案为突破口,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案件查办机制,有力推动了“扫黄打非”案件查办工作。据了解,2015年前8个月,全区查办相关案件180余起,刑事判决21人。
贺州“11·01”非法复制音像制品案是全国“扫黄打非”办和广西“扫黄打非”办联合挂牌督办的大案要案。2014年11月,公安机关协同相关部门在位于贺州市的某科技公司厂房内查获用于非法生产的母盘、子盘、样盘以及成品光盘13.7万张。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查办中。
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是“扫黄打非”的重点打击领域。2015年以来,广西公安机关查处多起网络传播淫秽色情案件。
柳州李某开设色情网站,发布淫秽图片3360张,从中获利7000余元。2015年2月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桂林唐某开设淫秽色情网站,上传淫秽色情视频文件104个,点击量1.7万余次。2015年4月,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罚金3万元。
群防群治成为基层“扫黄打非”撒手锏
“扫黄打非”工作的开展让广西不少村镇的村风村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妈妈扫黄打非工作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妈妈们”在田间地头、村头村巷巡查走访,让“黄赌毒”远离群众的生活。
钦州市的宝鸭坪屯是“妈妈扫黄打非工作队”的发源地。小学老师陆秋荣是这支队伍的队长,也是组建者。陆秋荣说:“这几年,我们成功把4对因赌博和沉迷六合彩近乎离异的夫妻劝和,成功转化8名长期逗留‘黑网吧’沉迷游戏及浏览不良网站的青少年。”
提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村民廖海厚特别感慨:“以前这里叫‘鸭屎坪’,垃圾遍地,赌博现象屡禁不止。”如今的宝鸭坪,曾经盛行的“黄赌毒”早已不见踪影,家家户户搞起了花卉栽培,人均收入不断上升。
借助民俗文化、农家书屋开展“扫黄打非”是广西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的一大亮点。
10月9日,在南宁市民歌湖水上舞台,“扫黄打非”进基层宣传文艺晚会暨南宁民歌湖周周演百场群众文化活动上演,2000余名群众自发前来观看演出。演出通过歌曲、舞蹈、小品、快板等艺术形式,演绎“扫黄打非”身边人、身边事,倡导“文化环保”。
在农村,更是随处可见群众用山歌、彩调等民俗文化的形式宣传“扫黄打非”工作。
广西群众用热情和智慧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群众把“扫黄打非”工作编成歌谣、戏曲,寓教于乐,用正能量占领文化阵地,让“黄”和“非”无处可躲。(孙军 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