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为炉,淬炼规范化专业化精兵强将
聚焦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滨州样本(下)
大势应时而起,形势催人奋进。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完善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根本目的是提升执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安民警作为执法者,首先要树立法治理念。于外,如何培养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于内,又如何带动公安队伍在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进程中,山东省滨州市公安以“服务”和“能力”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强化法治思维,念好执法监督“紧箍咒”
服务型警务延伸触角扩大规范化执法外延
在滨州,方便群众、惠及百姓的突破性改革动作屡见不鲜,各项新政迅速落地。“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是滨州公安机关坚定的理念。
在滨州市公安局网上公安局指挥中心,记者翻看了4月8日印发的一份《民生诉求日志》。日志显示,4月7日,滨州市网上公安局民生警务E站通共处理民生诉求事项2043件,其中通过民生评议回访系统自动回访办理公安业务群众1922人次,话务员对60件自动回访不满意事项进行了二次人工回访,对其中4件仍不满意事项推送到相应基层单位整改落实,并将在一个月内进行第四次回访。这样的诉求日志,每天印发一期,其中还详细记录着民生诉求的督办、落实情况,以及群众不满意的详细原因。
自2012年7月起,滨州市公安局积极研究符合本地实际的网络信息化便民服务手段,科学规划了“滨州市网上公安局”建设思路,积极搭建起集“民生服务网站集群”、“民生热线电话咨询”、“民生诉求督办”、“民生评议回访”、“民生警务考核”5个系统为一体的网上公安局综合应用平台。
其中,“民生评议回访”系统,将执法办案、警情、窗口服务、交通处理、网上公安局民生服务板块、社会综合6大类22项与公安业务工作有直接联系的特定群体全部纳入警务回访范围,实行四级回访制度,实现警务回访全覆盖,全面建立全警常态化警务回访工作机制。
群众对公安工作有什么诉求?希望公安工作怎样改进?民警执法中有哪些不足?“网上公安局民生诉求日志”将5大系统运行情况形成最直观的汇报材料,每天向局领导和各部门推送。“网上公安局”运行仅1年,汇总呈送日志、周报就达448份,民生诉求日志已成为局党委决策的重要参考。至今,共办理民生诉求事项2.8万件,回访办理公安业务群众139.6万人次。
群众的心是试金石。在服务型警务的理念指导下,滨城分局开通了“民生警务大篷车”,深入社区、村庄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发挥大篷车“流动巡逻车”、“流动便民车”、“流动宣传车”的作用,受到了辖区群众的普遍欢迎,跑赢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记者就是在这样的“民生警务大篷车”上目睹了滨州公安机关“全时空电动车安防”的全过程。给居民的电动车拍照,生成对应码,再将居民身份证、手机号、对应码等信息输入电脑,自动生成芯片,民警将这个芯片安装到居民的电动车内,将来万一电动车被盗,通过“全时空电动车安防系统”,就能轻轻松松查到被盗电动车的位置,让小偷无处躲藏。
记者注意到,滨州市公安局建立的“执法动态监督考评”机制,让考评理念、考评过程、考评成效动起来。翻开执法动态监督考评的实施意见,记者看到,考核内容涵盖了法律能力、学习培训、110接处警、接处警台账、现场勘验及违法犯罪人员信息采集、基础信息采集、伤害案件办理、执法安全管理、执法监督、窗口管理服务等26个大项,其中每个大项都对应相应的分值,大项下设的每个条目都有一一对应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以及明确的牵头责任单位。
根据实施意见,市公安局成立执法动态监督考评领导小组,局长桑培伦任组长,其他党委成员任副组长。监督考评小组的成员则由市局相关部门和分县局选派人员共同组成,人员不少于4名。
市局采取不定时、不间断、全覆盖的动态考评,相关责任单位对全市各项执法项目进行明察暗访,按照执法动态监督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时限要求,提报相关成绩并定期进行通报。突出问题在市局网页予以曝光,以跟踪问题的整改。
实战化教学打造一专多能复合型警察
能力型警务夯实队伍正规化根基
公安事业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公安队伍。
如何克服警力不足的难题、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如何盘活现有资源,推动公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滨州市公安局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面对万人警力比仅有7.4的现状,滨州公安转变思路,内部挖潜,在打造一警多能复合型人才、提升队伍合成化作战能力上求突破,全力培养“多能警察”。
“建站轮流‘教’,民警跟班‘学’;教官上门‘教’,民警在岗‘学’。”记者看到,滨州公安机关推行的这种“双教双学”大轮训在邹平县公安局搞得有声有色。
“建站轮流‘教’,民警跟班‘学’”,就是在各主要业务警种设立轮训站,选拔业务精、能力强的民警兼任教官,组织全体民警按照岗位要求分期到轮训站跟班学习。轮训站每期培训1至2人,培训时间由各警种根据实际灵活确定。比如,法制、情报信息研判工作轮训时间为2周,刑事技术工作轮训时间为3周,而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轮训时间为1周。
“教官上门‘教’,民警在岗‘学’”,则是指轮训站在深入调研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组织教官到基层所队送教上门,规定每名教官每年送教上门不少于50个工作日,在每个单位教学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在邹平县公安局情报信息研判大队,记者还看到了针对“实战化教学”轮训教官、学员的不同考核办法和考评表格。
“我们坚持带徒式跟班、菜单式教学、互动式授课、实践式学习,先后发放调查问卷千余份,召开座谈会30余场,切实掌握基层民警的培训需求。”邹平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推行“四位一体”实战化教学,建设8个实战化教学基地、36个实战化教学示范点,坚持“百名机关民警下基层”……滨州市公安局不断健全教育培训、选人用人、考核奖惩等机制,有效激发了队伍活力。
记者注意到,为打造复合型人才,滨州市公安局专门出台训练大纲,明确了9种能力和124个训练科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强化民警的政治鉴别、执法执勤、群众工作、警务实战等能力。同时,注重合成作战,提升整体攻坚水平,坚持在警员、警种、区域、部门、社会等层面探索建立合成作战机制,提升合成作战能力。推行侦技一体化,办案民警既是侦查员也是技术员,推动公安部、省公安厅“一长四必”措施的落实,推动侦查工作的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基本实现刑侦管辖案件现场全勘,小案破案率提升23.86个百分点。
按照“一警一爱好、一队一特色”原则,滨州市公安局还组建文体联合会,广泛开展文体活动。“周末茶叙”的组织,也成为极具滨州特色的“风景线”。
茶叙不定调子、没有主题,局领导和基层民警围坐在一起,怎么谈都可以。民警不带发言稿,现场不做记录,聊没了误会和隔阂,谈出了共识和感情。这有效解决了民警有话藏着“不敢说”、憋着“不愿说”、没机会“不能说”的苦闷和困惑。
“身在一线,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情绪容易‘剑走偏锋’,自从有了‘周末茶叙’,大家有了说话的地方,心情顺畅了,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增强了。没想到,一杯茶也有战斗力。”一名派出所民警在参加了多次茶叙后,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滨州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分别达97.38%、98.02%,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7.22%、97.24%,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4年稳步提升。53个单位和263名民警荣立一、二、三等功,15个单位和54名民警被表彰为全省全市先进。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我们要铆足干劲、甩开膀子,持续发力、寻找突破。下一步,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方案,我们将在互联网上公开征求意见,通过广纳良言触发‘头脑风暴’,使各项改革的意见方案更加接地气、聚民气,更具可行性、操作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桑培伦说。(王文硕 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