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E通”结合基层网格化解矛盾
宁波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
2015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和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当前区域内各个网格长的汇报情况。区别于以往简单的文字材料,这里的每一项内容都配有一张现场图片、详细的方位坐标,甚至还包含了语音信息。这些内容来自于宁波市镇海区自行开发的智慧社管信息系统“平安E通”,该系统包含日常巡检、巡检记录、问题上报等六个内容板块。记者了解到,辖区内的每一名网格长都配备了安装有该系统的手机,在日常走访中发现问题后,可以根据处理难易程度将情况上报到系统,系统会划分四级标准,自动分析标注出问题紧急程度以及所属部门,并在第一时间发送至相关责任人员,实现快速反应和处理。
记者获悉,具有镇海特色的实时智慧功能的“平安E通”信息系统,是镇海区依托浙江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立足于基层实际工作需求自行开发应用。该系统建立了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将各种资源、各类事务、各方力量等有价值的数据统一录入,建立各类基本数据库系统。与此同时,拓展了工作任务自动生成派送、事件分类分流处置、GPS跟踪定位和绩效评估考核等功能。
2015年7月,“平安E通”正式上线,实现信息网络系统与基层网格的“两网融合”,受到了网格长们的广泛欢迎。
宁波市镇海区政法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平安E通”与基层网格结合后,有效预防和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同时为群众提供了零距离、无时差的服务,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获悉,镇海区是宁波市开展“一张网”和两级指挥平台标准化建设的三个试点之一。
据了解,早期的网格化管理工作一直由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实施,以综治工作为主。此后党建、计生、劳动监察、城市管理等十多个职能部门也都“另起炉灶”,按照自身标准组建了十多个网格,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乱象,关系错综复杂、职责交叉不清、资源短缺分散,让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2014年初以来,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试点,推进原先“七网八网”建设为“一张网”,政府职能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为了着力改变过去“条线各自为政、网格分门别类”的状况,庄市街道将“网格”统一定位为党委政府的网格,明确只有“一张网”,使网格成为村(社区)向下延伸一级的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
据统计,从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庄市街道全部网格员累计走访群众约13.9万次,化解矛盾纠纷827件,处理各类问题11295件,其中一级问题9325件,二级问题1241件,三级问题729件。
镇海区作为试点区域,是宁波市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宁波全市共划分网格18031个,其中一般网格16533个、专属网格1498个;共配备网格员近5万名,其中专职网格员4469名、兼职网格员4.5万名;组建服务团队3.2万支,服务成员17万人;开通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用户账号3909个,配备“平安E通”3294部。
宁波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宁波市将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推行乡镇(街道)干部联系服务网格制度,推动机关力量下沉,并探索实施网格长待遇财政保障制度,推广网格员信息采集上报“以奖代补”制度。扎实推进“两网融合”工作,通过推广应用“平安通”,建立完善县、镇两级综合指挥平台,推动信息采集与治理服务一体运作、网上网下联动对接的工作体系。与此同时,以浙江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为骨干平台,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抓紧推动建设统一的网络基础设施,解决网格互联互通和资源节约建设问题。另外,将建设统一的数据采集共享模式,解决多头重复采集和标准不一问题;建设统一的市区两级数据交换平台,解决条块系统数据融合共享,尤其是打破基层执法管理类信息数据壁垒,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支撑体系。统筹推进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政府服务、社会化基层服务等三大应用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政府和社会服务管理资源。(谢台选 周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