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安徽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纪实
近年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进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设。经过两年时间的快节奏发展,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质的提升。硬件建设完成了10大工程,实现了高清科技法庭、远程提讯系统、远程接访系统、数字化指挥呼叫系统、12368语音服务系统等10个全覆盖。软件建设完成了科技法庭直播点播管理系统、综合诉讼服务平台、执行查控平台等6类27个项目的开发与应用,有力推动了安徽法院司法公开,有效提升了审判质效。
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顶层设计
近年来,安徽法院案件总量持续大幅攀升,2014年达59万件,同比增长17.3%,位居全国第九。2015年1至5月受理案件34万余件,同比增长27.8%。但是,全省法院编制占人口比仅居全国第29位,案多人少矛盾特别突出。
2013年4月,安徽高院新一届党组针对全省法院信息化严重滞后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向省委常委会作了汇报。省委常委会高度重视,要求省财政厅大力支持。
“我们真切看到了安徽法院和先进法院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差距。”安徽高院院长张坚表示,“全省法院务必变压力为动力,瞄准一流水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档次,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
安徽高院党组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审判管理、提升司法水平的重要推手,迅速出台了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走在全国前列”的总体目标,每年从中央政法转移支付资金中统筹8000万元,对全省法院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硬件采购和软件开发。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广泛借鉴先进省市法院好的经验做法,与安徽电信、科大讯飞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博采众长,借力发力。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效益,仅投入资金2.3亿元,就集中采购完成重点项目35个。
硬件软件齐上 实现弯道跟进
安徽高院副院长周榕告诉记者,全省法院经过两年时间快节奏建设,提前半年完成三年规划目标任务,初步实现了弯道跟进。硬件建设实现了高速专网、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远程提讯系统、远程接访系统、云计算数据中心硬件平台等三级法院全覆盖。全省三级法院全面实行网上公文流转、公务申请、事项审批。党组会、审委会等广泛使用会议系统,移动办公平台可随时完成办案办公各项事务审批,大大提升了办公自动化水平。此外,在软件建设上,完成了科技法庭直播点播管理系统等6类27个项目的开发应用。
在数据库建设上,高标准设计全省法院信息技术架构,形成自建云、私有云、公有云“三朵云”的基本硬件架构体系,建成“云计算”省级数据集中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全省法院数据统一、集中、高效的管理。
安徽高院信息办副主任刘华介绍,根据司法体制改革省以下法院财物统管要求,安徽高院开发出全省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平台,对三级法院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固定资产管理、“两庭”建设工作情况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精细化管理。此外,还开发出审务云、司法审判专用语音识别系统等具有安徽特色的软件应用。
提升审判质效 促进司法公开
“裁判文书纠错、文书隐名处理,这些软件用起来得心应手,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安徽高院民一庭法官台旺的切身感受。
针对法官们提出信息化建设要重在实用,能给工作减负的愿望,安徽高院突出抓好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审判执行、司法公开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对法院各项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全省法院依托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网上办案、诉讼档案电子化,对诉前、立案、分案、审理、结案等各环节审判流程,实行实时、动态监管,审判管理系统和司法统计系统数据误差率逐年降低,2014年误差率为0.25%,2015年已有63个法院实现零误差。
全省法院建成了“点对点”网络查控平台,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网,实现执行联动。截至目前,共查询案件13.6万件、财产线索300余万次,涉及被执行人16.5万人、金额2950亿元,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8907人。
2015年5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安徽高院共同组织人大代表跨地区视察法院工作。在蚌埠中院观看执行人员通过司法查控系统现场查控被执行人车辆过程后,张丽代表说,“法院信息化建设抓住了执行工作‘牛鼻子’,网对网、点对点地查控被执行人财产,有技术、有速度、有效果,很振奋人心。”
据了解,目前,安徽全省法院已全面建成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司法公开平台,拓展了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省法院已上网公布案件流程信息26万余条、生效裁判文书35万余份、执行信息9万余条。(李忠好 周瑞平 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