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这是古代文人郑板桥描写潍坊的诗句。在这片享有世界风筝之都美誉的土地上,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每年处结民商事案件5.5万余件,其中80%以上的案件由基层人民法庭审结。
正是在全市52处人民法庭的积极主导、多方共同参与下,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在鸢都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公正和谐的新乐章。
凝聚解纷合力 同心共谋大和谐
目前,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作为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潍坊各级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过程中,潍坊法院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全市率先倡导多元主体、多种渠道化解矛盾纠纷,凝聚了强大的社会合力。
对法院这一做法,潍坊市委高度重视,以文件转发了潍坊中院的《情况报告》和《实施意见》,在全市进行推广部署。各县、市、区党委也都下发了专门意见,批准法院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并落实了30万至80万元不等的专项经费。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潍坊中院还分别与法制办、司法局、教育局、工会、妇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化解社会矛盾的文件;协助支持有关行政机关、行业协会,建立了劳动争议、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消费维权纠纷等10余类纠纷的专业化调解组织,在全市形成了由112个特邀调解组织、780名特邀调解员组成的特邀调解队伍。在党委统揽协调、综治部门有效参与下,逐步形成了“多方协作、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
搭建三个平台 拢指成拳力更足
人民法庭身处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也是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主阵地。近年来,潍坊法院坚持从案件诉前化解、机制对接、业务指导、后方保障等方面入手,强化人民法庭与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衔接,通过搭建三个平台,形成了群防群治、联调化解的整体合力,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纠纷。
平台之一:“法庭+人民调解”让纠纷化解于诉前。
对老百姓来说,打官司最怕费时费力,又费钱。“没想到,我的案子不用立案,一分钱没花,法庭很快就给解决了。”家住高密市的居民张爱民告诉笔者,因邻居欠他5000元拒不还,他到法庭欲起诉,值班法官在征求他的意见后,引导他通过人民调解室,不到半天的时间就与邻居达成了和解协议。
潍坊中院在全市52处人民法庭均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对简易矛盾纠纷,先由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据潍坊中院统计,全市每年通过法庭人民调解工作室在诉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达8500件以上。对诉前调解不成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在登记造册后,出具证明,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平台之二:“法庭+综治中心”让纠纷层级化解。
对人民法庭来说,老百姓的事无小事。面对比较棘手的尖锐矛盾纠纷,潍坊法院52处人民法庭摒弃单兵作战的观念,依托镇街、社区综治中心,积极与派出所、民政、国土、经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对涉及土地征收、拆迁补偿等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的群体性纠纷,共同会诊,制订解决方案,超前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使大量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平息,真正做到了小纠纷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镇。
平台之三:“法庭+培训指导”夯实纠纷化解基础。
目前,潍坊法院在全市人口集中的社区和偏远农村设立法官联系点和巡回审理点,定期派出法官进驻,为当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开展司法宣传等服务。
此外,全市52处人民法庭还充分发挥司法资源优势,对典型案例分类整理,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案例、文书等,编辑成案例汇编或利用法庭公告栏等方式,每年向基层调解组织提供涉及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方面的典型案例500余个,向行政执法部门提供涉及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方面的典型案例100余个。
同时,通过邀请人民调解员到法庭旁听庭审、召开座谈会、参加调解工作辅导班等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了人民调解员的纠纷化解技能。
找准职能定位 实现多方共赢
目前,随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氛围日益浓厚,“解决纠纷不一定到法院打官司”的观念在潍坊已经成为共识。多元合作、和谐共赢的生动局面,充分彰显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多重价值。
该项机制建立以来,全市基层调解组织解决纠纷的数量大幅上升,法院诉讼收案数量明显下降,大量矛盾纠纷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得以化解。据抽样调查显示,基层群众选择诉外方式解决纠纷的意愿提高了12个百分点,解决纠纷的成本降低了30%。同时,广大法官腾出精力潜心研究审判,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越来越好,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对潍坊法院这一工作,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调研期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听取了潍坊中院的专题汇报。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肯定这一做法是“司法机关服务群众的很好方式”、“执法为民的具体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称赞“潍坊中院找准了法院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推动者的职能定位”。(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