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会见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图为李克强回答企业家代表提问。盛佳鹏摄(中新社发)
保持定力沉着应对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冷静看放缓 宏调重长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进行了对话交流,李克强表示:“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了放缓的情况,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下行压力较大。但我们沉着冷静,站稳脚跟,把思考和眼光盯着前方,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起来,采取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措施,已经见到成效。”
增赤字松货币不利长远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站稳脚跟”,李克强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候,有一种选择就是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加赤字,放松货币,这可能会起到短期效果,但是对长期未必有利。”
专家指出,通过增加财政赤字、放松货币来大规模刺激经济增长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虽然短期内经济指标上去了,但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解决,最终将无法可持续发展。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表示,切不可人为地以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和政策拉动来刺激增长,因为这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
“在总量上,我们已没有理由和条件继续放松货币政策,必须对货币增长进行控制。货币增量增长不能太多,而且要用到‘刀刃’上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
调结构转方式以打好基础
不求一时之利,但求长远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困难期,中国选择了一条艰巨、深刻的改革之路。李克强介绍说:“我们的选择是另外一种,就是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特别是突出释放改革的红利,激发市场的活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它们和稳增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该说这些举措目前已经见到成效。”
“结构调整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永续发展绕不过的坎。早调早主动,早调早受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我国经济要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一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二要完善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三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四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政策为未来发展拓展空间
李克强表示,“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克服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就要具有科学性、预见性和前瞻性。专家认为,针对经济走势的不同情况,要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或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专家指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要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从市场实际出发,实现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增长空间依然巨大
服务业应成就业最大容纳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对中外企业家表示,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要持续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专家认为,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其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李克强表示。
“在未来10年、20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都将在8亿以上。”李克强指出,中国在长期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人口多的问题。“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种结构性矛盾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可能还会更加突出。”
专家认为,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多数工厂的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发挥服务业“虹吸”作用
专家指出,从欧、美、日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希望进入第三产业就业。第三产业不仅涵盖领域广阔,而且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较高,更具吸引力。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传统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期,开始大规模以机器设备和生产线替代人工,吸纳就业能力开始减弱。全国人大常委、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表示,在这种背景下,就必须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虹吸”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访问学者、教授刘珺指出,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天然具有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源消耗小、环境友好等特征。从就业方面看,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机会。
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
李克强表示,要持续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因为服务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而且中国目前服务业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同类发展中国家。
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4.6%,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美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是80%,并创造了国内近80%的就业机会。专家认为,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我国未来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空间依然很大。
近年来,随着“营改增”试点扩围,推动民间金融开放,促进信息消费,支持养老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服务业大发展的氛围已渐渐形成。专家建议,各地政府要在市场准入、人才配套、政策扶持、法律保护等方面下足工夫,营造服务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真正把服务业作为一个创造新就业机会的行业,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既是行政管理改革 也是部门利益调整
下放审批权减少“寻租”机会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依靠改革。
我们已经在这半年之内取消和下放了200项行政审批事项,这实际上既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触动利益的事情。因为我们很多政府部门手里没有审批权了,交给了市场,也就是减少了“寻租”的机会。——李克强对话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代表时说。
【专家点评】
推进改革是发展的最大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吴敬琏:
未来10年,在继续完成市场经济改革任务的同时,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改革,既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主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每个公民的根本利益。
只有打破阻力,奋力过关,才能实现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经济良好运行的前提在于内部机制的完善。改革是创造内生的机制,改革拖延越久,代价越高,阻力越大,所以说改革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必须直面利益关系调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研究员易鹏:
改革,无疑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要想获取这种红利,就意味着改革是必须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哪怕这种利益关系调整有些是非常艰难的。
另外一个方面,要讲究推进改革的技巧和智慧,将改革困难估计足,保持一定的耐心,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速胜心态,在调整利益格局时,讲究策略,选准切入点,稳步推进中国改革。
西南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和静钧:
“简政放权”应以人为本,从财权及事权等权力配置要素的和谐化等基础性工作推进,放权后承担指导、培训、敦促受权者的责任,努力让地方真正落实“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努力让地方政府构建一套如何监督放权后扩大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机制,并保证地方政府拥有行使这些事权的相应财政及智力能力。
不改革将来就没有收益
著名经济学家、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
为什么把改革叫“红利”呢?就是说改革跟投资一样,你不投将来就没有收益。现在全球受技术创新的冲击非常大,已经不是关起门来成本收益很稳定的年代。我不相信变革的力量会减弱,改革实际上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每10年都是一个增长周期,第一个10年是要素红利期,第二个10年是制度红利期,第三个10年是全球化红利期,而今,相信新一轮改革启动必将真正激发中国的内需红利、制度红利和新一轮全球化红利,而这也将会是中国经济获得更加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10年。
改革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关系
放权放到位 市场添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本届达沃斯论坛上表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更大的活力,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简政放权体现市场化取向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张定安认为,“放权”和“管事”形象展示了本轮政府改革简政放权的理念和市场化取向。抓住行政审批这个关键,在投资项目审批、经营许可、资格资质认定、财政转移支付等影响部门权财利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放”的要求;同时,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领域明确提出了“管”的思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有了新的理念和方式,这是新时期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和日常管理方式的形象展示。
李克强强调,未来将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增长,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序地放 重点地管
李克强表示,“今年以来,我们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目的就是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强化‘放权’与‘管事’两手抓的意义重大。”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发育不断成熟,很多本来就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做主的权力完全可以还给市场和社会,这样政府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只能由政府来完成的职能,并且把这些职能做好。“‘放’是有序地放,‘管’是有重点地管,二者有机地结合,可确保释放活力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
薛澜还指出,在目前经济平稳发展面临挑战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审批制度改革还可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腐败的机会,进一步释放中国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避免错放空放乱放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表示,简政放权不容易,管住管好更不容易。没有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就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
政府推进简政放权不能“一放了之”,必须放准、放实、放到位,避免错放、空放、乱放现象,而且放权之后也要及时跟进权力监督。专家建议,应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对行政审批管理、质量、流程、评价、信息、安全、环境等进行全面梳理,制定层次分明、内容全面的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制度规范避免权力寻租。
多位专家表示,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最终还需靠法治。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方式和边界;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法律监督,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唯有“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方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使改革红利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