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政法机关强化网络舆情处置有秘诀
主动发声比被动应对好
“互联网的发展,让政法机关工作变得越来越透明,也使政法机关全方位处于网民的监督之下。”9月1日,河南省洛阳市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公安局长沈庆怀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全市政法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处置秘诀是,“以公开透明破解‘说不说’、‘怎么说’之困扰。”
沈庆怀进一步解释说:“政法机关与群众联系密切,一个失误或一起热点案件的办理,就有可能引起网民的关注,以致于在网络上发酵成重大舆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政法机关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政法机关中,公安机关与群众直接联系较多,群众不管是办理居民身份证、驾驶证,还是报警求助,都少不了与基层公安机关和一线民警打交道。我们以涉警舆情处置为突破口,努力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洛阳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尤清立向记者介绍说,仅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就办理各类涉警舆情和网民诉求3319起,成功处置易引发炒作的重点舆情34起。
沈庆怀向记者坦言,洛阳市在涉警舆情处置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艰难抉择。说了担心造成不良影响,不说有可能引发群众的质疑。但他们认识到,主动发声比被动应对好,早说比晚说好,自己说比别人说好。在“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思路下,洛阳市坚持可说可不说的以说为主,对于敏感案事件总是抢先一步,主动发声,避免了谣言传播。
在涉警舆情处置模式上,洛阳市公安局探索出“1+5+X”模式:“1”就是市公安局舆情中心;“5”是指纪委、督察、法制、控申、网监等经常涉及舆情处置的五个部门;“X”即其他涉及舆情的单位和市局相关业务部门。舆情中心与宣传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行合署办公,负责全市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处置工作。一旦发生易引发炒作的舆情,由舆情中心牵头,纪委、督察、法制、控申、网监5家单位配合,其他相关单位和业务部门参与,共同分析、研判、处置舆情。
对于易引发炒作的案事件,洛阳市公安局在调查核实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进行信息发布,坚持不说假大空的官话、套话。对在论坛上出现的网民诉求,洛阳市公安局明确规定,责任单位必须在4小时内回复,如果事情复杂,在4小时内无法做出回复的,必须根据调查进展情况,分阶段适时回复。
据统计,在今年以来的3000多起涉警帖文中,4小时回复率达98%以上,两小时回复率达60%以上。
与此同时,洛阳市积极打造公安政务微博群,初步形成了以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洛阳”为纽带,各分县局、民警个人微博为支撑,上下贯通、联网运行的互动模式。截至目前,“平安洛阳”共发布微博1.2万余条,回复群众咨询2400多次,粉丝数突破120万,影响力在全国15000多家公安政务微博中始终保持在前40强。今年2月荣获“2012年中南区政务机构影响力飞跃奖”和“2012年度河南省十大政务机构微博”。7月1日,洛阳市又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平安洛阳”,使网民的交流互动更加顺畅。
“我们还在一些有影响的网络论坛上,介绍公安机关的重点工作、防范常识及普通民警的爱民事迹,组织全国爱民模范、河南省十大忠诚卫士郭伟峰和全国‘最美警察’肖兴波等优秀民警通过网上访谈、微直播等形式与网民交流沟通。”沈庆怀说,网上网下的互动交流,使警民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网络上对公安机关的指责、投诉明显减少,网民理性的意见建议逐步增多,使政法机关的正能量得以传递。(记者邓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