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遭遇持续数天的雾霾天气,“北京咳”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称引发咳嗽原因很多,在没有证据之前不能称“北京咳”,这个词是对北京的“极度侮辱”。“北京咳”最近很火,在笔者看来,这只是公共表达的一种调侃,表达对环境污染的不满、对治理无力的控诉。“北京咳”与“捐你妹”一样,注定会成为公众调侃的一个“新词汇”,也会成为网络竞相模仿的“新范本”。不为别的,只为这个词汇背后,有着太多的情绪宣泄,也有着太多的民意表达。一旦引发情感共鸣,“××咳”注定会成为新的“风景线”。
对一个调侃的词汇、对一个充满情绪表达的语言,的确不宜过分解读,也不宜上纲上线地进行阐释。动辄称其是“严重侮辱北京”,显然是不妥当的。一方面,这没有考虑公众的情感,说这个词汇严重侮辱北京就是在批评该词语使用者的不是;另一方面,这也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来是一个调侃的词汇,却硬要从医学角度去阐释,如此强作解释,自然会得出荒唐可笑的结论。
换言之,“北京咳”只是一种舆情反馈、情绪表达,背后所代表的不是医学理论,也不是其他学科理论的集纳,不过是公众对“环境污染”的一种控诉与不满,所代表的只有民意、只有舆情。如果硬要把这种情绪表达跟“侮辱”扯上关系,那也只是“环境保护的一种耻辱”,而与“侮辱北京”无关。须知,“伦敦雾”也曾是一个流行词汇,但如今,伦敦已经摘掉“雾都”的帽子了,只因为环境得到真正改善。
同理,真要觉得“北京咳”是一个侮辱人的词汇,那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拉出来辩解一番,而是用实际行动去改善环境,改善环境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到那时候,舆情的反馈便不会是如今这般模样。就好比,如果慈善的公信力提高,“捐你妹”的表达也会消失一样;如果北京环境治理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那“北京咳”也会“消失不见”。杨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