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缩影
现代化社区更是法治社区
□ 法制网记者 韩丹东
□ 法制网见习记者 张博 刘丹
现代化的社区是深圳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
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集中采访团,先后采访了这个经济特区的多个社区,在这里了解到,深圳的现代化社区更是法治社区。
渔民村,刑事警情基本为零
渔民村与香港隔河相望。这里的渔民曾经以船为家,在水面上漂泊。改革开放后,渔民村凭借优越地理位置,华丽转变。渔民村八旬老人吴锦清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就在全国率先成了“万元户村”。
如今,渔民村里有楼宇16栋,每户人家拥有住房面积1390平方米,出租屋1213套,昔日的村民成了物业公司股东,全村出租屋统一出租、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每户家庭年收入约70万元。
在该村,九成都是外来人口,渔民村社区警务室警长晏红卫告诉记者,目前渔民村社区总人口9323人,其中流动人口8923人,虽然流动人口占绝大多数,但近年来渔民村社区的刑事警情基本为零。
晏红卫称,与社区物业建立起来的联动模式加强了对社区的管理和维护。“和老百姓融洽沟通,经常找他们聊天,打成一片,所以九成的纠纷到警务室就调解解决了。”
南岭村,网格化管理保平安
南岭村,是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下辖的一个社区。40年前的南岭村,是人们口中的“鸭屎围”,村里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贫困逼迫村民逃亡香港谋生。40年后的南岭村,成了充满城市气息的现代化社区,2017年,该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5亿元。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在文明社区创建过程中,南岭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划片区和网点,做到“二包、三定”即包网、包片,定岗、定人、定责,打造了一个良好法治社区。
南岭村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其内容尽管很多、很丰富,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依法治国,解决好民主和法制的问题,是它的核心内容。
南岭村突出抓了三件事:一是抓了民主制度的建设。村里的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使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二是抓了村务(居务)、财务和办事的“三公开”。这“三公开”,不仅定期公布,而且上互联网,让群众随时可以查询;三是抓了制度、法规建设,尽量做到照章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治村。
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不仅为南岭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法治环境,而且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社区不断呈现出欣欣向荣、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怀德村,探索现代社区治理新模式
在深圳宝安机场旁,坐落着一个方圆仅4.6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宝安区福永怀德村。怀德村被称为“福永分红第一村”,是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埋头苦干的“实干派”代表。这里有传承怀德精神与良好家风的潘氏宗祠,有实力不断壮大的经济产业,也有对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的不断探索。
“怀德社区一直注重党群服务社区建设,不断拓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落实各领域社会主体责任,促进安全生产。”宝安区福永街道怀德社区党委书记潘交东说。
怀德社区还成立了共享家园建设委员会,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移交转移”。
在法治社区建设方面,潘交东告诉记者,区执法队、安监办、劳动办会向社区下沉,由社区党委统一领导开展法治建设,管理社区周边环境,整治占道经营、违法建筑等乱象。此外,社区党委依法建立劳资纠纷预警机制,大力开展妇女儿童保护普法教育,社区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重要部署,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治理体系,宝安区将2018年区委一号文确立为《关于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潘交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