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楷模”潘志荣检察官的实心眼儿

2016-04-01 17:53  来源:中国长安网

  开车赶了四个小时的路,就为了说上15分钟的话,值吗?

  小潘手握方向盘,满脑子迷惑未解,副驾驶上的父亲潘志荣却是一脸轻松。

  今年54岁的潘志荣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已在检察系统工作了近30年的他,是北方漫长边境线上的“边境检察官”之一。30年来,他走羊盘、进毡包,巡访过的牧户3400多个,处理纠纷近百起,踏遍全旗12个乡镇苏木和90%以上的牧场牧点。

  两个小时前,潘志荣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一对兄弟酒后打起来了,旁人首先想到找潘志荣救急。潘志荣就怕去晚了闹出人命来,急匆匆地催促儿子开了两个小时的车赶到后,看到人没事,呆了不到一刻钟,就原路返回了——又得走两个小时。

  “我觉得值!没出事我才高兴呢,如果因为我没去出了事,我一辈子都良心不安。”

  扎根基层少数民族地区,潘志荣总结出“会、懂、信、实”四字“要令”。这四个字最后落在一个“实”字上,而老潘就是一个实心眼儿的人。

  语言不通,就老老实实学

  2015年7月30日上午10时,一场牧民盗窃案在达茂旗法院小法庭开庭。

  庭审始终用蒙语进行,连座签都是蒙文,让旁听席上很多不懂蒙语的人听得云里雾里。

  潘志荣坐在公诉人的位子上却听得仔细。公诉环节,他用一口流利的蒙语宣读起诉书;法庭调查环节,他熟稔地运用蒙语与三个犯罪嫌疑人对话。

  审判结束,一个犯罪嫌疑人听说老潘是汉族人,直摇头,“不可能,一点汉族口音都听不出来”。

  达茂旗12万人口中,蒙古族有将近2万人,主要生活在距离百灵庙镇较远的广大后牧区。由于偏远封闭,很多牧民都不会讲汉语,上了年纪的老牧民甚至连听都听不懂。

  长期与牧民打交道的潘志荣知道,以牧民的性格来说,就是听不懂,他们也不好意思问。达茂旗检察院就曾经接到牧民申诉,说工作人员不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说什么都听不懂。

  既然如此,就老老实实学吧。

  当时的潘志荣已过了不惑之年。虽然他出生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牧区,有一些儿时习得的口语基础,但与专业的蒙语法律翻译相差甚远,加之达茂旗当地蒙语还有一些特殊口音,学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那一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达茂旗检察院的干警们经常看到潘志荣抱着一本卷了边的《蒙汉词典》翻来翻去,口中念念有词,拉住蒙古族同事问这问那。下班后有人散步路过旗检察院,还能看到他办公室亮着的灯。

  潘志荣用“双语”办的案件还有很多。2011年,在处理一起蒙古族未成年人抢劫案件时,潘志荣办案全程用的都是蒙语,居然有意外收获。犯罪嫌疑人还主动交代了另一起抢劫案:“因为他用的蒙语,让我感觉没有因为犯错而看不起我,更像是父母和朋友跟我沟通。”

  草原那么大,他一家一户地上门去了解民情

  轿车深陷积雪中,潘志荣跪在雪地里,双手不停地把车轮边的积雪刨到一旁,车轮在雪地里原地打转,实在没办法,喘口气,他步行到附近的牧点找人帮忙。“老潘,你又来啦!”牧民们热情地迎上去。

  2010年,为了填补对乡镇一级法律监督的空白,达茂旗检察院在满都拉镇和石宝镇设立了两个派驻监察室,监察范围辐射到全旗1.8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苏木乡镇。

  翌年,年近五旬的潘志荣被调任监察室主任。

  虽然做好了准备来的,但刚到监察室那会儿,孤零零的办公室门前冷落。老潘估摸着,要么就是牧民不了解监察室的职能,要么就是太远不方便前来。

  于是,他给自己下了死规定,每周都要抽出2天时间下牧区,距离近点的羊盘(牧民居住点的简称)就走上个8、9户,远点的就少走几户,牧民有诉求自然好,没有就做做法律宣传。

  羊盘与羊盘之间,近的几公里,远的40公里。很多羊盘之间不通油路。一辆旧捷达,伴随老潘走遍了草原。

  2008年,达茂旗开始在全旗范围内实施“围封禁牧”生态工程,禁牧补贴因此成为当地牧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潘志荣带领干警对禁牧补贴发放情况进行了拉网式调查,记录成300多份笔录。事后又拿着这些笔录到相关部门逐一进行核对。

  哪家的补贴款没领到?没领到的原因是什么?核对过后,潘志荣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些结果一一向牧民作了反馈。

  每次出门巡访,他随身必携带两样东西:一样是自己做的“检民联系卡”,上面有举报电话和他的手机号码;一样是“民情日记本”,用于记录牧民们反映的问题。

  2014年6月,潘志荣来到乌克忽洞镇做法律宣传。一个牧民举着手机挤到他跟前,“我收到一个短信,说有一笔保险到账了,可我离开牧区多年了,从来没投过什么种植保险呀?”

  潘志荣立刻觉得其中必有蹊跷,迅速将这一线索向旗检察院作了汇报,院领导要求他协助反贪部门进行初查。顺藤摸瓜,老潘发现,这个“幕后黑手”原来自己再熟悉不过了……

  铁面无私,却偏偏成了农牧民的好“安达”

  王亮(化名),时任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司法所所长,曾是潘志荣十几年的朋友,一直称他为“二姐夫”。

  事发后,王亮不停地给潘志荣打电话,他挂断;再响,再挂断。后来,潘志荣妻子的手机响起来,想说什么,老潘明白得很。

  很快,潘志荣和反贪部门的工作人员找到了王亮。他还是称呼潘志荣为“二姐夫”,同时,将一张纸攥在了手里,快步冲向门口。

  “你这是要作甚?”潘志荣一把抓住王亮的胳膊,抢过他手里那张揉得皱巴巴的表格。果然是王某冒用牧民姓名套取保险理赔款的证据。

  案子结了,王亮受到了法律的惩处。老潘这个“实心眼儿”也在大家嘴里传开了。

  心思不够活络,也同样体现在老潘处理纠纷的做法上。

  2012年8月,跃进嘎查银盖河牧民付某给潘志荣打电话说,他与王某的草场纠纷已经十多年,苏木和嘎查同志几次协商也没解决,现在两家人连话都不说了,请求潘志荣帮助。老潘在去牧点解决纠纷时,王某采取“你进我退”的办法躲着不见,只要看到他来,骑上摩托车就走。老潘只能使出最笨的办法——“软磨硬泡”:住在牧点,一连几天和王某一起养羊喂鱼,唠种养,唠民俗。

  办法虽笨,却让人心暖了。王某答应和付某重新坐在一起谈,最终化解了十多年的矛盾纠纷。

  老潘的电话24小时开机:托亚打来电话,说老阿爸老阿妈在镇里生活不习惯,想回牧区,但家里的草场上缺水,问他可不可以帮忙打口井?

  热德那的姥爷57年前将自己的牲畜并入生产大队,本来应该享受30万的畜股报酬,但拿到手20万以后就没影儿了,问他能不能给追回来?

  灾年天旱,羊瘦得不行,图布沁想买草料,却苦于没钱,也没担保人担保贷款,问他有没有什么路子?

  这些似乎跟检察官这个工作没什么关系,可老潘却都揽了下来:

  托亚的家的井一直打到70米,看到出水后,潘志荣才放心离开;

  热德纳的姥爷眼看着潘志荣帮他一张一张把追回的报酬点清楚;

  图布沁终于买到了草料,潘志荣就成了他贷款的担保人,而且一担保就是7年……

  2016年2月29日,潘志荣作为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的称号,而他还是更喜欢牧民们叫他“安达”(兄弟)。

  (中国长安网记者 郭美宏)

  本文综合《中国青年报》、《包头日报》、《内蒙古晨报》、“包头检察”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黄海英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