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假如时光能够倒转,你还会坚持当初的职业选择吗?
没有显赫的家世,
只凭卑微的蓬草聚集出视觉盛宴。
盐碱水里成长,
把根扎进艰涩的土壤,
不起眼处开花,
得不到眷顾也能坚强!
红得鲜艳,红得耀眼,
有谁能诋毁你用生命迸出的尊严!
这是马彩云2014年11月在辽宁盘锦红海滩创作的一首诗,字里行间,充满对纤柔的碱蓬草那平凡而又伟大生命力的热烈礼赞,同时借物言志,抒发了一名普通法官的深沉胸臆。
1978年2月出生的马彩云是土生土长的昌平人。事发前两天,她刚刚过完自己的38岁生日。
1997年,马彩云以昌平区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当时法学院分4个系:法学、国际法、经济法和德恒律师学院。马彩云进入的是德恒律师学院。但是在毕业后,她没有从事诱人的律师职业,选择的却是昌平法院回龙观法庭。
她从书记员干起,一干就是15年。15年间,看着周围的同学、同事纷纷晋升或者另谋高就,马彩云也曾困惑过,但据她身边的同事回忆,她始终没有动过离开法院的念头。
“除了热爱,我想不到更贴切的词能够表达她对职业的态度。”曹松清说,“她一张嘴,十句话有七八句是在讲业务。庭里的人只要她认识的,几乎没有没被她抓住探讨过案子的。你对案子的意见和她达成一致的时候,她会开心得像个孩子,笑得无比灿烂,就快要蹦着走了。可如果意见不一致,她会毫不退让地和你争执,不争出个所以然,决不会罢休。”
业余时间,马彩云喜欢看书、写诗、画画,很少参加社交应酬。她每天坚持读书,收集整理法律热点、难点、典型案例,以及有应用价值的学术文章片断等,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她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办案实践中,打开了许多复杂难办案件的突破口。
“常回家看看”是马彩云办理的一件“名案”。2013年10月,一位81岁老人起诉要求两个女儿支付赡养费并且“常回家看看”。马彩云在判决书中写道:“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她判定两被告每月自行安排时间到原告住处看望原告一次,同时,酌情判决两被告分担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等费用。
此案的审理,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北京市首例具有示范意义的司法实践。马彩云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华法文化》节目,就此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显示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演讲口才。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社会应该越来越多地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诉求。
“就在前两天,我们还在谈论即将开始的员额制改革,马彩云说她一定要全力以赴争取,因为她全身心地热爱着法官这个职业。”曹松清对记者痛苦地回忆说。
期待成为入额法官的马彩云在总结2015年度工作时写道:“时间无止,万物有寿。每年年末都要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希冀下一年的进步。我想这并不是年年的重复,而应像DNA分子式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
彩云飘逝兮,壮志未酬!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心依旧!世上没有假如,纵然时光倒流,相信马彩云一定会坚守初心,坚持最初的职业选择。
她的本科老师、吉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姚建宗教授,在得知她遇难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夙夜难眠,写了一篇悼念文章。老人写道:“马彩云同学从进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学习开始,就宿命地把个人命运与中国法治的命运、把个人职业与中国法治事业在事实上联系在了一起。中国法治的成长与未来,始终都是与马彩云同学一样的一个个法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秉公执法、守正不阿的一言一行直接相关的。马彩云同学短短生命历程最为辉煌的时段,恰恰就是在践行着中国新一代法治精英和法律职业人的神圣使命与历史担当!”
马彩云啊,许许多多善良而正直的人们已记住了你的名字!你是中国法治天幕上的一抹灿烂云霞,你永远不会消逝,永远闪耀着绚丽的光华!